送别诗导学案 答案

2022-09-14 01:13: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送别诗导学案 答案》,欢迎阅读!
送别,答案

唐山二十三中2015——2016高二语文导学案

2016高二语文选修之古代诗歌欣赏学案

第二课时

1、直接抒情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赋得暮雨送李胄⑴ 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朦胧暗淡的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谢亭送别⑴ 许浑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3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意。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⒋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所谓“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对眼前的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这也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法,诗人常常将眼前之景与虚想之景结合起来描写,在时空跳跃中拓展境界,抒写心怀。在送别诗中,诗人在实写眼前之景外,还常常想象分别后的场面,通过虚写别后之景,更添此刻分别之愁。如柳永在《雨霖铃》中先实写眼前之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留恋处,兰舟催发”,接着虚写别后之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实与虚的结合,推发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千古绝唱。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⒌托物寄情,多用比喻

托物寄情,类似于托物言志,就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某物之上。送别等情谊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东西,要化抽象为具体,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寄情。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欢聚离散皆是缘

---------赠友送别诗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高考链接(2010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

(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二、整体感知

三、常见的思想内容

⒈依依不舍的留恋。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孤寂惆怅之情,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

情深意长的勉励。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积极奋发的勉励、赞颂和祝愿。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坦陈心志的告白。诗人多在艰难困厄之际,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借送别言志。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 ⒋以别为名的感慨。综合型的,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我们将送别诗按主题划分为几大类,并不是说要把所有送别诗歌的内容生硬分离归入其中,我们应该知道,许多送别诗歌中的情感是复杂的,其内容和情感的复杂与多元性为后世文学创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要想真正了解和把握它,还需要欣赏者细细体会。



1 —————————————————————————————————————————————————————————————————————————————————————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唐山二十三中2015——2016高二语文导学案

第三课时

三、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1)诗中‘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

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堪称妙喻。 2)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修辞手法?有何深意?

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本指在劳劳亭(著名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⑴“红叶青山”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谈你的理解。

①“红叶青山”景色艳丽,这是借美好的春色来反衬别离之悲,从而使离别愈见其悲。(点明反衬手法1分,阐述2分)

⑵根据末联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②末联景色凄暗迷茫(1分),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之情(2分)。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10年天津卷】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 《峡口送友人》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2) 暮春 飞花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2) 思念故乡之情(2分)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5) 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5分)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2) 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4) 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2 —————————————————————————————————————————————————————————————————————————————————————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3e16dbdde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6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