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2022-04-14 06:26: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欢迎阅读!
小镇,实践,特色,理论,建设

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伴随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各类多样化的城镇发展模式被开发和应用。其中,特色小镇就是极具代表性的城镇发展模式。特色小镇建设理念一经提出,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国家住建部于201610月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特色小镇建设试点名单,进一步加快了特色小镇建设进程。为此,全面探究特色小镇建设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特色小镇;建设理论;实践;

特色小镇建设是我国新常态经济下至关重要的城镇化建设战略指导方针,也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下文就将论述特色小镇的基本概念、理论脉络与实践策略,以改善城镇化建设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1特色小镇的基本概念

特色小镇并不是行政区划层面所说的,也不是产业结构层面所说的而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特色产业、优势资源、旅游产业以及社区功能等融为一体的功能平台。特色小镇不仅具有产业属性定位特点,还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同时,兼具特色资源与旅游产业开发功能。特色小镇对于产业升级转型,优化资源配置,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均具有推动作用。 2特色小镇的理论脉络

欧美国家的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运动是特色小镇发展理论的前身。结合发展中国家小城镇建设概况,形成包含共享空间、节能空间与灰色区域等多元化内容的理论体系。

2.1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运动理论 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建设直接催生出卫星城和新城运动理论。在这些理论的影响下,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开始建设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西方掀起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新城建设浪潮。而这也为小城镇建设的理论的沉淀与实践积累奠定了基础。

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上海市的城市规划就提出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建造卫星城的先导思想。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开始考虑卫星城规划建设进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新城建设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工业园、生态城、大文化创意产业园比比皆是。

2.2自中心发展、分享空间和灰色区域理论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西方主流城市建设理论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并立足于世界范围内各城市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小城镇发展理论。七十年代中叶,圣海斯和埃尔森汉斯提出自中心发展理论,强调小城镇的内生发展机制。八十年代初期,加拿大学者麦吉通过对东亚、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建设理论进行研究,提出了灰色区域理论,对中国、泰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城市建设类型进行了总结。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对特色产业与优势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大,这与自中心发展理论、分享空间发展理论以及灰色空间发展理论的核心内涵不谋而合。 3国内小城镇规划建设理论


国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开创了关于小城镇建设的研究理论。费孝通先生于1983年先后在《瞭望》周刊上发表了四篇关于小城镇规划建设为文章,详细阐述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核心内涵,具体包括遵循小城镇为主、大中城市为辅理念原则的道路工程设计,协调解决农村生态环境、特色农业经济以及农民经济收入三方面问题,加快农村工业化发展进程,大力扶持乡镇特色企业。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小城镇规划建设理论,不仅引起了强烈的舆论效应,也获得了国家住建部的高度赞赏。随后越来越多的专业学者开始投身到小城镇规划建设理论研究领域中。

我国关于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其一,借鉴国外小城镇发展理论与实践经验;其二,全面研究小城镇发展模式。费孝通先生分别于1995年和1998年总结提出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其三,对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深度研究。具体包括优先发展大城市、优先发展小城镇以及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三种观点。显而易见的是,我国对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理论更加重视;其四,对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的深度研究。国内著名学者李怀和王勇先后在1999年和2002年开始推崇自上而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理念。 4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实践策略 4.1确定小镇核心支柱产业

不同的特色小镇,其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与自然资源等存在较大差异,且都拥有各自的支柱产业。确定小镇的核心支柱产业是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重点环节。从某种角度来说,支柱产业是不断提升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也是推动小镇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对于一些小镇来说,要通过确定核心支柱产业的方式,不断增加自身的含金量,创新服务项目,完善产业功能。再者,小镇的核心支柱产业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调动社会资本的融资积极性,为小镇的壮大夯实资金基础。

4.2优化创业环境,吸引创业项目

在引进创业项目的过程中,需鼓励大众创业项目的参与,一方面,扶持大众创业项目根基,另一方面,促使小镇成为产业孵化基地,降低创业项目独立运作的风险系数。对于市场发展潜力较大的创业项目来说,要加大资源、技术与人才的支持。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达到整体创业目标,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 对特色小镇来说,不同创业项目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但是一般来说,小镇往往会优选选择有经济支撑作用的项目,进一步夯实整体经济基础。再者,对于尚未得到认可,但存在开发潜力的创业项目,需拓展融资渠道,推动项目的稳定发展,根据小镇的实际发展概况对创业项目结构予以调整,发挥其支撑作用。 4.3加强品牌建设,改善小镇形象

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中,要根据自身特点,积极践行有针对性的宏观发展策略,改变原有的城镇建设风貌。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过程中,杜绝盲目的仿造复制,秉承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打造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品牌,提升小镇公众形象与文化内涵,促进小镇的稳定发展。针对不同性质的品牌建设,小镇需制定对应的核心发展计划,深挖本地特色,合理应用优势资源,以加强小镇品牌建设,推动小镇经济的稳定增长。 4.4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外消费需求

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工作需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符合公众思想认知要求。在特色小镇未来发展进程中,不仅要全面且深入的了解现有产业,还应客观分析消费弱势,提升整体消费水平,找准经济增长着力点,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对现


有产业而言,要进一步细化分类,增大成品量与精品率,扩大内需,加大外部供应,创造新的消费点。针对正在筹建中的产业,则需优化资源整合,加强性能建设。此外,要从多方面对传统产业、精品产业、新兴产业实行品牌论证,塑造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特色小镇是新常态经济下的现代化城镇规划建设战略指导方针。在未来发展进程中,全面打造特色小镇,必定能够成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重要途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是构建经济稳定型、能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键举措。 参考文献:

[1]张丽萍.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脉络分析[J].调研世界,2018,000(006)3-7.

[2]王长和.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实践创新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8,000(016)P.105-105.

[3]张长清.上海市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现状及策略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王海东,王霄雅.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山西农经,2019. [5]宏江李.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2018.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3e63f6926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6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