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林逋等晚唐体诗人

2022-03-20 17:28: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二节林逋等晚唐体诗人》,欢迎阅读!
林逋,晚唐,诗人

第二节林逋等晚唐体诗人

继白体诗之后,在太宗后期至真宗时,诗坛上盛行晚唐体。这一派诗人大都是在江湖的隐士僧人,代表作家有林逋、潘阆、魏野、九僧以及唯一的高官寇准。由于他们远离社会现实,因此诗的内容比较狭窄,大多是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隐居的生活情趣,在捕捉山水自然清逸幽远的美方面有独到之处。其中,成就高、影响大的是林逋。 一、林逋:毕生致力于表现西湖美

林逋(967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一生未娶,以梅、鹤为伴,在西湖畔的孤山过着清苦的隐居生活,死后赐谥"和靖先生"。他在临终前的诗中写道:"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可见他淡于荣利、清高孤傲的节操。今存《和靖诗集》四卷。

林逋的诗,历来以咏梅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梅花》)为人推崇,其实他毕生致力于山水诗创作,比起咏物诗来,佳作更多。他长期生活在风光旖旎的西湖孤山,"呼吸湖光饮山绿"(苏轼《书林逋诗后》),生活清苦而心境恬淡,所以能以一种悠然宁静的情绪,去观照和体会西湖孤山之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手法去表现,把西湖孤山的美写得千变万化、多姿多彩。例如:

混元神巧本无形,匠出西湖作画屏。春水净于僧眼碧,晚山浓似佛头青。栾栌粉堵摇鱼影.兰杜烟丛阁鹭翎。往往呜榔与横笛,细风斜雨不堪听。 --《西湖》

山水骨的弟二个乙木商峰 晚来山北景,图画亦应非。村路飘黄叶,人家湿翠微。樵当云外见,僧向水边归。一曲谁横笛?蒹葭白鸟飞。 --《山北写望》

一写西湖,一写北山,都绘声绘色;色彩鲜丽,宛若两幅水彩画。但林逋更喜欢也更擅长以轻笔淡墨表现朦胧迷茫的雪景和阴雨之景。请看:

底处凭栏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苍茫沙嘴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火饭鱼船。


--《秋江写望》

分明是两幅清淡的水墨画,气氛幽雅静谧,表现出诗人恬淡的隐逸情趣和孤洁性格。描写西湖的名篇佳作还有《西湖春日》、《湖上晚归》、《湖村晚兴》、《湖楼写望》、《西湖泛舟入灵隐寺》、《湖上初春偶作》、《秋日西湖闲泛》等等。由于诗人把自己的情趣、性格、整个身心都融人与他相亲相爱的孤山和西湖之中,因而他的诗情就像他笔下风水洞里的涧水,潺潺流出,幽缓而清澈,永不休止。在林逋之前,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对杭州西湖的美表现得如此多姿多彩、鲜丽集中。

林逋的山水诗有独特的美学追求。他在《深居杂兴六首》的序中说自己"所以状林麓之幽胜",是为日"摅几格之闲旷"。在《雪三首》(--)云:"酒渴已醒时味薄,独援诗笔得天真。"又说过:"今日含毫与题品,可怜殊不愧清新。"(《山舍小轩有石竹二丛哄然秀发因成七言二章》)"一味清新无我爱,十分孤静与伊愁。"(《梅花二首》其一)可见,他是把天真、闲旷、清新、幽静作为理想的审美境界来追求的。他很重视捕捉和创造新奇独特的自然意象,在《赠张绘秘教九题》诗中,曾一再提出:"诗流有匠手,万象片心通""劳形忘底滞,巧思出樊笼""岸帻都旁若,穷搜无遁形""寄远情无极,搜奇事转新"等。他用比喻创造的自然意象虽不多,但从上引"僧眼碧""佛头青""阴沉画轴""零落棋枰"看,都精妙新奇,给人深刻的印象。他观察景物细致,对景物的色彩和声音的感觉尤其敏锐,并且常能把这两种感觉交融在一起,所以他的山水诗常能一下子牵引读者的视觉与听觉,不由自主地随着他的诗句进人那些有声有色却义清幽深远的境界。他还善于提炼动词和形容词,借以表现出自己对景物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例如:"夕寒山翠重,秋净鸟行高"(《湖楼写望》)"水波随月动,林翠带烟微"(《湖村晚兴》)"昼岩松鼠静,春堑竹鸡深"(《湖山小隐》)"鹤闲临水久,蜂懒得花疏"(《小隐自题》)"寒烟宿墟落,清月上林塘"(《园庐秋夕》)"秋阶响松子,雨壁上苔衣"(《翠微亭》)"树森兼雨黑,草实著霜红"(《淮甸南游》)"白鸟背人秋自远,苍烟和树晚来浓"(《西湖泛舟人灵隐寺》)"鱼觉船行沉草岸,犬闻人语出柴扉"(《秋日湖西晚归舟中书事》)"溪桥袅袅穿黄落,樵斧丁丁斫翠"(《孤山后写望》)"数崦林萝攒野色,一崖楼阁贮天形。灯惊独鸟回晴坞,钟送遥帆落晚汀"(《峡石寺》)等,都能显示上述的特色。

钱锺书先生认为林逋描绘山水"用一种细碎小巧的笔法来写清苦而又幽静的隐居生涯"(《宋诗选注·林逋小传》)。我们觉得林逋的少数山水诗用笔确实"细碎小巧",但多数能将工笔与写意结合,既精细刻画又善于大笔渲染,因此多数诗中的景物画面细而不碎,巧而不小。例如《宿洞霄宫》: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首联大笔勾勒渲染;颔联与颈联写景虽丁=细,但注意到俯仰、远近、动静、声色、疏密以及绚丽与明净的对比映衬,并不使人有细碎之感;尾联写芭蕉雨。又换用虚笔。全篇将秋思与秋景融成一片,形成清幽而深远的意境。


作为晚唐体诗人的代表,林逋贵在能出入晚唐而别具澄淡清远的风格,诗风一如其人品。梅尧臣在《林和靖先生诗集序》中称赞林逋的诗"崭崭有声,若高峰瀑泉,望之可爱,即之愈清,挹之甘沽而不衍也";又指出其诗风"平淡邃美""趣高博远",并非溢美之辞。林逋的山水诗也有不足之处。现存300多首诗中,古体诗仅五言4首,其中3首也只是48句,仍旧是律诗的格局。这些律绝诗,不能大开大合、纵情抒写出气势雄放的山水景象。但他毕竟是中国诗歌史上继谢灵运之后义一位毕生主要致力于山水诗的诗人。他的人品与诗风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山水诗大师苏轼就推崇他是"神清骨冷""绝俗人"赞赏他"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书林逋诗后》)。林逋对杭州西湖富于诗情画意的表现,确实给了苏轼许多启发,使他更进一步为西湖传神写照,创造出更多脍炙人口的西湖山水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48e4e4bfe4733687e21aa9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