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临场答题要诀

2022-12-02 13:1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诗歌鉴赏临场答题要诀》,欢迎阅读!
临场,要诀,答题,鉴赏,诗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代诗歌鉴赏临场答题要诀

作者:韦秉文

来源:《高中生·高考2019年第06

古代诗歌鉴赏有单首鉴赏和比较鉴赏两种形式,下面分别说明答题要诀。 单首鉴赏的三把钥匙

在单首鉴赏时,考生需要用好三把钥匙

一是巧用,即巧用信息。就是充分利用试题提供的注释等信息,准确、快速地答题。 比如2018高考全国卷二考查的是陆游的《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考生由标题、作者信息等可推知,诗人是借醉中作草书的情况,把豪情寄托于饮酒和写字当中,表达他时时处处想着平逆虏、立军功、收复国土、为国立功的思想感情。又如2018高考北京卷考查的是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第15A项中的诸葛表应该是指诸葛亮的《出师表》。由此可知,这是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二是贯通,即贯通理解。这是指将试题选项中的信息回归到原诗相关语境中进行贯通、比较,理解选项或原诗中相关词句的含意。

比如2018高考全国卷一第14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考生将此选项放回到李贺《野歌》的相关语境中,上下贯通,进行比较,便不难看出屈穷不得志的意思,而不是生活贫穷。这样一贯通,四个选项都成了助读原诗、解答试题的提示语了。又如该卷的第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考生可重读诗句(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潆濠),再结合14题中已读懂的选项可知:《野歌》前半部分描写场景——写主人公迎着北风射雁,在田野中饮酒高歌,隐含愤激之情。五六句直抒胸臆——诗人不得志,心中苦闷抑郁,怨恨老天不公。末二句写景——“寒风既是眼前情景,又借指当时的恶劣境遇,象征失意;“春柳有象征美好前景的意味:又变”“含有展望未来的意思。由此,考生便不难得出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嘆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三是规范,即规范表述。这是指主观题要按题干的要求进行准确表述。当然,不同类型的试题,有不同的表述思路。

含意类试题的规范表述思路一般为:表层含意+深层含意。比如前例中的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简析的是表层含意;“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简析的是深层含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艺术特色类试题的规范表述思路一般为:观点+诗句印证(总分结构)诗句阐述+点(分总结构)。比如2018高考北京卷第16题的答案示例为:①该评论龙吟虎啸中有和缓,意思是指诗人豪放大气的词风中有温婉细腻的情感抒发。②千古浪…‘三更月…‘万里等意象的选取豪迈大气,营造了气势恢宏的意境;“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许与勉励,体现出龙吟虎啸的豪放之风:而不堪离别”“儿女泪”“须相忆又深情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细腻而真实的感受,对朋友浓浓的牵挂关切之意表达了诗人和缓的温情。这个答案示例的表述思路即为观点+诗句印证

情感类试题如果问的是怎样抒写情感,则规范表述思路一般为:怎样抒写(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情感。如果问的是表达了哪些情感,则规范表述思路一般为:结合诗句具体列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感。比如2017年上海秋季高考14题的参考答案为: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第三联借景抒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不用因离别而醉酒,也体现了洒脱的情怀。这个参考答案使用的就是怎样抒写+情感的表述方式。 比较鉴赏的四个意识

考生在进行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时,通常需要用到四个意识

第一个意识是同中辨异。这是指辨析相同的比较点在不同语境中的妙处。

比如2018高考北京卷第15题的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要求考生辨析蜀道登天在不同语境中的情感。联系李白《蜀道难》中的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再联系辛词中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然后分别进行贯通、比较,便不难理解,这里的用典是反其意而用之,表达的是鼓励友人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感。可见,这个C项分析错了。

第二个意识是异中品同。这是指赏析不同篇目中相同、相近的东西,如立意、意象、手法、情感、语言特点等。

比如2018高考全国卷三第14题的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考生联系王建的《精卫词》与白居易的《观刈麦》进行品同较,可以判断两首诗的语言特点相近,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第三个意识是异中辨异。这是指比较赏析不同诗歌中不同意象、意境、内容、语言等的妙处。

比如2014高考山东卷第14题的第一问“‘园花经雨百般红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考生答题时需要辨异”——意象不同,前一诗句说的是红花,后一诗句说的是乔木。雨后红花的特点是艳丽,月下乔木的特点是清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四个意识是品同辨异。这是指根据题干指向,既要赏析比较点的相同之处,又要辨析其不同之处。

比如2012高考江西卷第14题的第二问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这是要求考生既要品同”——“的相同之处,又要辨异”——“的不同之处。 以上三把钥匙四个意识在具体操作时,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切不可胶柱鼓瑟。

比如2018高考全国卷二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的是陆游的《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考生可以巧用信息,通过解读标题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可以同中辨异回答第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在辨异中,要这个意象回归到原诗在作书之前(前四句)和创作完成之后(后四句)的语境,进行贯通理解。这样便不难解释诗中前后两次出现,各有什么作用了:①第一个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责任编校/曾向字)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4ed9c85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9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