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志摩诗分析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2022-05-25 13:09:3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由志摩诗分析新月派诗歌的特点》,欢迎阅读!
新月,诗歌,特点,分析



由志摩诗分析新月派诗歌特点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文化运动

特别是"五四"以后,旧体格律诗逐渐被抛弃,转而兴起了一大批以创作新体诗为主的“自由诗人”并涌现了不少好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诗体的缺陷逐渐浮现。

首先是对于“诗艺”观念的缺失。由于中国自由诗发展的先天不足,导致人们在突然接触它时容易陷入迷茫。到底什么是自由诗,自由诗该怎么写成了众所周议的话题。到后来,一种不全面的认识占据了主流,那就是一种“自由,不受任何教条羁绊的文学形式。”说这种观念是不全面的是因为这种“自由”是相对格律诗而言的,可以不刻意追求平仄对仗,但并不是没有限制的绝对自由。自由诗,它首先是和四言、五言、七言等地位不相伯仲的一个诗歌分支,既然它是诗歌,就必须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可是这种观念会将人们误入歧途,把诗写的和散文不分,在这一点上确实有必要将自由诗的定义重新规范一下。

再者是以情感节制理性,过分强调自身情感在诗歌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这导致诗歌在形式上要依照诗人本身的情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达到感情真挚的效果,但句式上的杂乱问题却往往忽略,语言也常常没有音乐的特质,也就是说这些诗人很难将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诸如此类都阻碍了自由诗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新月派”诗歌理论便应运而生。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再别康桥》也是“新月






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对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表现了康桥对于诗人的意义——“一个精致的梦(老舍语)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音乐美)。两个暗喻,“河畔金柳”与“夕阳新娘” 榆阴清潭”与“彩虹似梦”贴切而深刻(绘画美)。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建筑美)

窥一斑而见全豹,从《再别康桥》中体现的诗歌关于音乐、绘画和建筑上的特色,我们可以读出“新月派”诗歌理论的主要点,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些是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中最早提出的,这使得“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的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5249ae2524de518964b7df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