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无华却耐人寻味

2022-04-23 07:34: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本色无华却耐人寻味》,欢迎阅读!
无华,耐人寻味,本色

本色无华却耐人寻味

作者:于丽琴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9年第4



于丽琴

仰望名师进而对名师心怀敬畏,或许这是普通人的心态。当第一次见到始终面带微笑的余映潮老师,我内心却增添了些许的亲切,敬而不畏。余老师是和蔼可亲的,笑眯眯的表情丝毫不见名师的架势,言语随和实在,正如他的课堂一样本色无华却耐人寻味。

生动有趣,新颖实用的“板块”教学设计属余老师独创。一堂课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以板块衔接,浑然一体,无枯燥之感,又妙趣横生,全然感受语文的味道。《陈太丘与友期》是一篇短小精悍、文字浅易的文言文,虽然如此,但对于初一的学生,依然是文意难懂。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文本特点,余老师从朗读、辨析、品评三个板块进行教学,匠心独运,令人回味无穷。

一、朗读:入文悟本的良方。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方式,但这种常见、常用的教学方式,在余老师的课堂上却焕发着新意。

(一)用朗读表现课文的层次。上课伊始,余老师一句简洁的“齐读”,琅琅的书声即刻而起,学生抑扬顿挫、沉醉其中。书声渐息,余老师问道:“层次在哪?”学生观察、静思默想,一时间被问题难住了,余老师微笑地鼓励“再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学生反复诵读,几遍之后,渐渐读出层次,余老师又问“怎么知道这样读层次皆出?请告诉我!”言下之意,老师都不知道,你们怎么知道?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一瞬间激起了学生的兴致,学生纷纷举手答道“依据意思,文言写了两件事:陈太丘与友期;元方与友人……”,余老师一句“原来如此”,四个字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既有对学生正确解答而表现出的欣喜之情,又有因学生聪慧的悟性,扎实的基础,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流露出的赏识之意。一个微笑,一句鼓励,学生在余老师的步步引读之下,渐入文本,理解文意,轻松、愉快地享受文言意蕴与层次之美。

(二)用朗读表现人物神采。先前朗读意在理清文言的层次结构,接下来仍以读,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余老师起头“元方时年七岁……,则是无礼”,悦耳的书声盈满教室,稍后,余老师指出有两个地方没读好:一是轻、重、顿音没把握好。“尊君在不?”领字“尊”与“在”重读停顿,“君”“不”轻读拖音,这样读表现出友人的文质彬彬;二是“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之,则是无礼”语气要急,“不至”“无信”“无礼”语气要重,把元方怒斥友人的情态读出来,以声传情。学生照着余老师的指导,试着朗读,果然有些味道,仿佛元方与友人对言的情景即现于眼前。余老师夸赞“真好,读出故事味道”。在朗读板块,每一次读,余老师都作了具体要求。如第一次读,要读得流畅;第二次读,要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次读,要读得层次分明;第四次读,要读出情,读出境,读出轻重缓急。仅仅是通过十几分钟的朗读,学生便清楚地领会了文言的意义和人物的个性特点,这归结于余老师朗读指导的精当高妙。

二、辨析:趣味解词的妙方

疏通字词,扫清文字障碍是文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学习文言之前,解决疑难字句,学生要么对照注释,要么听老师讲解,非常枯燥乏味。而在余老师的课堂,文言字词的梳理,却成为一项有趣的学习活动。活动的要求是:用“两”字来观察课文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59c4881af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f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