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古诗教学《池上》教学反思

2022-05-05 21:19: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版古诗教学《池上》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池上,教学,古诗,反思

由《池上》教学探讨低年级段古诗教学方法

——《池上》课堂教学反思 大理州实验小学 杨蓉

《池上》是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教学篇目,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五言绝句。这首诗浅显易懂,读来朗朗上口,大部分孩子读上几遍就能初知大意,但对诗中的意境以及一些关键词的理解还是有一定困难。而我认为无论低年级段还是高年级段,学习古诗都绕不开“朗读”的环节,没有琅琅书声的古诗词学习课堂就像远离水面而试图航行的帆船,任何努力的解读都是徒然而苍白无力的。因此在备课环节,我确定了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

针对低年级的年段和学情特点,在确定教学目标和预设具体的教学环节时,我主要思考的问题是:低年级段古诗教学的朗读应当“读”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读出层次。针对这个问题,我的反思如下: 一、首先要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低年级段的语文学习,“识字与认字”是教学的一大重点。作为选入教材的范本篇章,即使篇幅较短,古诗同样也是作为孩子读书认字的载体。然而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状况:在初读环节,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学习前已经能轻易快速的将一些古诗“熟读”或者“背诵”出来。于是产生错觉,认为孩子已经“会读”了,“初读”的环节也就没有太大的必要了。实际上是否真的如此呢?课堂上,请学生自读古诗后,再分行出示诗句指名请学生起立朗读。在这个环节我发现部分同学虽然能把整首诗很流利地“读”出来,但是单独朗


读一行诗句或诗中的字词时却出了问题。有的同学靠着提前接触过这首诗,但音不对字,所以出现“会背不会读”的现象,例如第一句中的“撑”“艇”这几个比较复杂的字不会读或读不熟;而有的同学对照着文本把诗读“对”了,但或是方音影响,或是囫囵吞枣读得太快,字音上存在不少问题,如“踪迹”“浮萍”几个词中出现的后鼻音读不准或读得不到位。而这些,恰恰是我们低年级语文课堂上要进行纠正和训练的重点。

二、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受韵律,读出节奏。

整个小学阶段,我们都不必要求学生掌握古诗韵律的专业理论知识。然而,感受古诗中独有的韵律美对于他们而言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如何感受呢?当然是通过反复的朗读吟诵。不同于其它文学裁,古诗对仗工整、具有特殊的韵律和节奏,尤其适合诵读。大部分低年级的孩子,通过反复朗读和教师的适当点拨,也能较快发现、感受到这种韵律和节奏。 三、适度理解,以“情”促读。

我认为低年级段学习古诗,不必苛求学生要对诗作内涵进行深刻理解与剖析,但对于关键词句的意思要有正确的把握。换句话说,学习时不能一味只求理解诗意,也不能完全不解诗意。例如《池上》这首诗中,为了帮助学生感知诗意,我在教学中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踪迹”“浮萍”等词语,没有用机械的解释,而是先出示相关的实物图片,通过形象的方式让学生知道“踪迹”原本是人或动物留下足印痕迹,进而引导学生想象此处小艇划开水面


的浮萍而留下痕迹的画面。而诗中另一个关键词“偷”,我也在课堂上试图唤起学生的同理心,引导他们回忆自己的经历,孩子们也因此理解了此处“小娃”的“偷”,不是“偷盗”的“偷”,而是像同学自己调皮时“偷偷吃了一颗糖”“偷偷看了一会儿电视”的“偷”。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在想象与角色迁移中领悟了“偷”字的真正含义,而诗中“小娃”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了。在一定的理解基础上,生发出了或喜爱或欢快的情感,将这样的情感融入朗读中,同学们的朗读又多了几分韵味和意趣。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根据低年级段孩子的学习规律和特点,引导孩子们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熟读成诵,读出一点层次,感悟一点诗情。以课本上的范例为起点,为孩子们开启一道爱上读古诗、自主寻诗韵的窗户,让他们对古诗产生阅读兴趣、学会读古诗的方法,积极自主地去接触学习更多的优秀诗篇,去感受这积淀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学仙葩之魅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5e7453aad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6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