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习俗

2022-08-14 05:54: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七夕节的习俗》,欢迎阅读!
七夕节,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

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衍生出来出许多有趣的民间习俗。

七夕的重头戏主要在女孩的身上!因为传说中,织女的手艺极巧,能织出云彩一般美丽的云朵天衣。为了以使自己也能拥有织女并为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间,遂发展出了一种“乞巧”的习俗。乞巧的习俗大约早在汉代就已形成,只不过是后来才和牛郎、晴川的故事相结合。乞巧用的针就分及双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多。七夕晚上,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看谁先穿过就是“得巧”。另一种丢针卜巧的技术手段,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阳下所爆晒,过了一段时间后,空间中的尘土雨滴就会在水面上结成一层薄膜。这时把针丢在水里,有了薄膜的支撑,针会浮在水面上。再看看河中呈现的针影,如果成为云彩、花朵、鸟兽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现细如线、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有些妇女,采集各种鲜花,放在盛有水的铜盆里,露置院中,第二天取来搽面,据说可使皮肤娇嫩白净。有些妇女捣凤仙花,取汁,染右手和小指甲的指,称“红指甲”。有些妇女还唱〈〈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姐妹千万年。”除此之外,七夕当天还得在月处室一香案,供上水果、仙花向织女乞巧。据载,蔡州有位丁姓女子,十分擅长女红。有一年七夕她乞巧时,看到一枚流星掉在她的香案。第二天早上一看,原是只金梭。从此之后,她的“巧思益进”。乞巧的方式之多,甚至连祭织女的供品也可派上用场。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瓜果,如果夜里有嬉子(一种小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就表示该小伙已得巧。讲究一点的,如唐朝宫女,就把喜子放在小盒子中会,第二天早晨打开来判断。如果网结得不好就是巧乞得太少。 另有窃听哭声之说,据说须要要是个童女,在夜来人静之时,悄悄的走进古井之旁,或是葡萄架下,屏息静听,隐隐之中如果能说出牛郎、织女对谈或是哭泣的声音,此女必能得巧。


妇女问乞巧,男子也没闲着。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情人节。魁星文事,想用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会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大仙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八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诚恳的祭拜。

青年男女乞智、乞巧,希望自己的技艺才能高人一等,而已婚的、年老的、贫的、富的,莫不各怀所愿,于是七夕俨然成新了一个许愿的日子。七夕当夜,拜牛郎、织女时,马上下拜,说出自己的愿望,不管是乞富乞寿、乞子,莫不灵验。这些但是所乞求的愿望一次只能有这种,而且要连乞三年才会灵验。

据说七夕的天河,还可预告当年的收成,天河明显,收成就好,粮价就低;天河灰暗,收成就不好,粮价就贵。有的地区在七夕作“青苗会”,也是一种送祝福的活动。

佛教传入中国后,汉人从佛经中吸收这个神名,用来为玩偶命名。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婴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苍润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线鳍,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


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东京城里所售的磨喝乐,以来自苏州的最为精巧,号称天下第一。用来进献宫里的磨喝乐,其可爱精致自不在话下,奢侈一点的,甚至以玉石铸造而成。其实,磨喝乐应是妇女乞子时所供的吉祥之物,但从磨喝乐的生平中会,我们找不出任何与七夕或求子圣诞有关的事迹。尽管如此,七夕供奉磨喝乐的手中经常拿着一枝荷叶,因此在七夕时,许多小孩子紫苞也都打扮得服饰鲜丽,手持荷叶,在大街小巷游行嬉戏。

除了磨喝乐以外,北宋汴京城到了七夕汴京前一个月,市面上还会面市各式应节的特殊产品。例如以蜡铸成未央、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作成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胎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湖山,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又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在摆一写小茅屋、花木在上面,作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留于磁碗中,等它牙根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柿子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代替针,抛在水面乞巧。七月也是荷花飞舞之际,有人便动脑筋,折下未开的荷花,作成假的双头莲,造形可爱,颇受时人欢迎。

这许多应节植物应节已成的各色花样,充分显现了一个盛夏消退节庆的活泼朝气。而夏季特有的炎热月光,又促成了另一项民俗七夕的习俗——晒书、晒衣。现代的科学报告指出,日光中所含的紫外线,的确具有杀菌的效用。历史上所关于文人晒书、晒衣的习俗有过几则有趣的小故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62fc80c51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6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