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2-08-23 10:15: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歌鉴赏】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晏殊,踏莎,赏析,鉴赏,碧海

【诗歌鉴赏】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原文翻译及赏析



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原文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注释 、踏莎(suō)行:词牌名。 2、碧海:传说中的海名。 3、瑶台:指传说中的神仙居处。 4、思量:考虑;忖度。

5、意中人:心中所眷恋或属意的人。

6、绮席:华丽的席具。古人称坐卧之铺垫用具为席。 7、香闺:青年女子的内室。

8、红笺(jiān):红色笺纸。附:带去。 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翻译

碧海波平无险阻,瑶台有路可通行。细思量,当初就该双飞去。想当时,轻别意中人,现如今,山高水远何处寻。

灰尘落绮席,烟雾锁香闺。写好的书信,如何送给你。登高楼极目望远方,萧萧细雨洒梧桐,天已近黄昏。

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赏析

《踏莎行?碧海无波》是北宋词人晏殊的词作,此词写离愁别恨,作者回忆了过去的离别之景,表达了对闺中人的牵挂,凄哀婉转。全词从内心的懊悔和近痴的行动来表现深情,风格深婉含蓄,不脱大晏词风,而结笔蕴藉,神韵高远,堪称佳作。这首词写离愁别恨,侧重“轻别”,有其“个性”;它从内心的懊悔和近痴的行动来表现深情,婉转含蓄,不脱晏殊词的特点;而结笔为最妙,蕴藉而韵高,尤堪玩赏。

此词写别情。上片起首三句:“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楚辞?离骚》有瑶台这个词,但可能从《穆天子传》写西王母所居的瑶池移借过来,指陆上仙境。


说要往海上仙山,没有波涛的险阻,要往瑶台仙境,也有路可通,原来可以双飞同去,但当时却没有这样做;此时“思量”起来,感到“不合”,有些后悔。接着两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是说放弃双飞机会,让“意中人”轻易离开,此时后悔莫及,可就是“山长水远”,不知她投身何处了。“轻别”一事,是产生词中愁恨的特殊原因,是感情的症结所在。一时的轻别,造成长期的思念,“山长”句就写这种思念。它和作者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词中的“山长水阔知何处”,同一意境。

下片,“绮席凝尘,香闺掩雾”,写“意中人”去后,尘凝雾掩,遗迹凄清,且非一日之故。“红笺小字凭谁附”,音讯难通,和《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的“欲寄彩笺兼尺素”而未能的意思相同。“高楼目尽欲黄昏”,既然人已远去,又音讯难通,那么登高遥望,也就是一种痴望。词中不直说什么情深、念深,只通过这种行动来表现,显得婉转含蓄。最后接以“梧桐叶上萧萧雨”一句,直写景物,实际上景中有情,意味深长。比较起来,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虽然妙极,还是失之显露;而作者的《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词中的“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另一首《踏莎行?小径红稀》的“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结笔的妙处正相同,都是以景结情。 晏殊的词全集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737133434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7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