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2023-01-04 18:22: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欢迎阅读!
经济建设,中国,曲折,社会主义,发展

18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经济建设分期及特点】

1.194910月—1956年底(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1953年—1956年底 三大改造,一五计划 2.1956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3.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 4.1978年—现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生产力领域)

1.条件:①政治:新中国建立,人民政权巩固

②经济: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③政策: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④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指导: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1)核心内容:一化三改造

2)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3)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同时并举。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1)内容:集中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交通、轻、农、商业;有步骤的进行三大改造。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农、轻、重的关系

4.成就: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一五计划”为什么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现实需要: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借鉴经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由私有制到公有制)

1.三大改造的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范围及措施:

(1)农业:试办农业合作社;掀起了兴办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2)手工业:试办手工业合作社;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 (3)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建国后初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1953年,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是怎样的关系?

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因此,二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三大改造前后中国社会状况的比较

经济成分 阶级状况 主要矛盾 中心任务

社会主义改造前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存在着经济剥削和剥削阶级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后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

民族资产阶级转化为普通劳动者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现实间的矛盾

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9561966

(一)中共 “八大”1956年)的正确决策

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主要内容:

1)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2)总任务: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经济建设的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定发展。 3.评价:在八大正确的路线方针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二)探索中的重大失误

1.失误的原因:①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冒进),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

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②受苏联影响,中共缺乏经验。

2.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具体表现:

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①提出: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③影响:轻率的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开展“大跃进”——生产力角度 ①特点: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②消极影响:A.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3)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特点:“一大二公”:大指规模大,公指公有制程度高)

②消极影响:A.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 B.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1960年国民经济调整的 “八字方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7c0db5667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