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童话《丑小鸭》

2023-05-12 08:07: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再读童话《丑小鸭》》,欢迎阅读!
丑小鸭,童话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再读童话《丑小鸭》

作者:刘斌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7年第06

《丑小鸭》是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品,在该篇童话作品中運用了夸张、拟人等多种写作手法,站在不同角度赏析时,侧重点也存在着差异,且在教学中对丑小鸭成长为白天鹅还变成天鹅说法不一,因此语文教师在讲授该篇童话前,也应该从文体、文学方面进行多角度分析,从而能够更全面的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提高童话《丑小鸭》的教学价值。 一、当前《丑小鸭》的教学情况

《丑小鸭》是由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创作的,在该篇童话阅读中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童话主要讲述了一个不被队伍中其他鸭子所接受的丑小鸭,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最终成为一个美丽、成功的天鹅,在作者角度,这也代表着作者的成长历程。由于《丑小鸭》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童话中的美丽因素,也能够让学生学习到丑小鸭积极向上、不服输、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因此在很多版本语文教材中都收录了该篇童话。尽管对于学生来说,童话《丑小鸭》的教学价值很大,但是当前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分析角度不全面。以往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语文教师都只想从内容层面上引导学生理解童话内涵,因此仅仅从童话故事的文字中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情感、丑小鸭的蜕变历程;二是分析深度不足。教师往往只是从表面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无法使学生掌握文章中的写作手法,教学深度不够,该篇文章的价值也无法得到全面体现。

由于在《丑小鸭》童话教学中还存在着上述问题,因此降低了该篇文章的教学价值,无法为学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基于文体角度再读童话《丑小鸭》

从文体角度上说,《丑小鸭》是一篇童话故事,众所周知,童话故事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想象,使用了一定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更好的塑造了童话中的形象[1]。在《丑小鸭》这一童话故事中,作者不仅赋予了鸭子人性特点,使他们能够以我们常用的说话方式进行沟通,也赋予童话中花鸟鱼虫生命,并为其注入情感,使其能够更好地展现出作者情感。从文体角度上说,《丑小鸭》中所包含的形象不仅来自于生活,更高于生活,甚至出现了生活中没有存在的形象,因此具有较强的夸张性。

例如,在《丑小鸭》一文中从蛋壳里爬出的小鸭是那样丑他成了一只新的年轻的天,故事遵循着时间线索,完整的描述出丑小鸭的生命历程。并在文本中良好的融入了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以童话这一问题形式引导读者思考自身生活状态,在教学中,讲授《丑小鸭》这一童话故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读者阅读分析能力,更婉转的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导读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由此可见,从文体角度上再读《丑小鸭》时,我们能够深入领会童话内涵层面。

三、基于文学角度再读童话《丑小鸭》

沈大安曾经详细分析过文学作品意义,他将文学作品意义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作者写作的意义。大部分情况下,作者在文学作品中都会融入自己的生活情感,因此从该层面上讲,作者会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出自己的主观写作意图;二是作品内容的意义。即文学作品通过文本能够直接体现出的内容;三是读者阅读的意义。这也是文学作品价值最直观的体现,好的文学作品是在读者阅读后能够受到启发的,在某一角度上,我们能够说读者阅读的意义体现了文学作品的价值。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欣赏能力,更具有教育学生的能力,以本文研究的《丑小鸭》为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丑小鸭的经历,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只要通过努力、积极的面对生活和生命,都能够蜕变成更好的自己,因此从文学角度上,我们也可以说丑小鸭是成长为天鹅的,而不是突然变成天鹅的,在成长过程中,丑小鸭积极面对了生活中的各项磨难,在不断充实、磨练自己的过程中让自己得到了成长。由此可见,在《丑小鸭》童话中,丑小鸭这一形象已经远超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成为由不理想到理想、不美丽到美丽、不成功到成功的首要代表。 通过本文站在不同角度对《丑小鸭》文章的分析,有助于学生深度解读童话内容,让学生在自己以往阅读的基础上,从文体、文学角度上更好的理解该篇文章所展示出的情感,并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对待生活、学习的态度,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朱晓红.基于文体、文学的角度再读童话《丑小鸭》[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12

[2]朱晖.丑小鸭、天鹅、众鸡鸭及其他——再谈《丑小鸭》的象征意义[J].语文建设.201316

刘斌,山东枣庄市第四十四中学教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7c2f5d2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5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