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田园诗的产生和发展(1)

2022-10-21 19:19: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田园诗的产生和发展(1)》,欢迎阅读!
田园诗,魏晋,隋唐,时期,产生

山水田园诗是以大 自然 的山水景物和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的诗歌,它是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的产物。不过田园诗与山水诗还有不同之处,即它不仅仅是属于自然美的范畴,它还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不仅描写美丽的田园自然风光,还涉及农事方面的內容,它要求作者熟悉 农村 生活、对农民及农事活动具有一定思想感情,然后才能创作出成功的作品。因此田园诗可以说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我国的田园诗虽然可以远溯先秦的《诗经》和《楚辞》中的某些篇章,但只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走向成熟。一方面是动乱的 社会 和黑暗的 政治 ,迫使一大批文人舍弃官场走向山林、隐居农村,过起田园生活,从而熟悉农村、接近农民,将之纳入创作题材之中。另一方面,自东晋以来大批中原士族迁居江南地区,而山青水秀风光绮丽的江南田园景色也会给他们以深刻印象,激发诗人们的创作灵感。因此山水诗和田园诗都产生于这一时期不是偶然的。

陶渊明就是一个代表人物。 陶渊明(公元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东晋大司马、荆州都督陶侃的曾孙。他几经出仕,深感官场黑暗腐败,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在41岁时弃官归田,在山林中寻找乐趣,在田园耕耘中领悟人生真谛。于是以田园风光和耕耘劳动为题材。写下了许多田园诗,被称为 中国 田园诗的开山始祖。早在东晋元兴二年(403)他因母丧离职,与从弟陶敬远同居田舍,并参加农业劳动。他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中写道: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老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诗中洋溢者诗人躬耕陇亩的喜悦心情,表现了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诗中也展现了一幅优美和谐的田园风光画面,“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两句,写景传神生意盎然。 a看到田野平旷、春风和煦,一派生气勃勃的春天景象,也流露出作者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热爱之情。

东晋义熙元年(406),陶渊明在作了80多天的彭泽县令之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田从此不再出来做官。归田后不久,他就写了一组《饮酒》诗,其中一首非常著名: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申抒发了他弃官归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表现了安贫乐道的思想。“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已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这种隐居田园的隐逸生活非常美妙,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只能让读者自己去领悟了。

在退居农村过着田园生活之后的岁月申,他写了许多田园诗,如有名的《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是: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萆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836042c01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1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