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知识要点

2022-03-22 13:03: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知识要点》,欢迎阅读!
上册,中华,崛起,要点,语文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知识要点

一词语解释

焦点: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点。这里指当时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点地区,是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地方。

耀武扬威:课文中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示威风。

得意扬扬:课文中指那个大个子洋人看到租界里的中国巡警不给受伤害的中国人撑腰而显得十分得意,神气十足。

铿锵有力:这里指周恩来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诸生:这里是敬辞,总称教室里的所有学生。“诸”是“众、许多”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诸位”等。

胸怀: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二句子理解

1、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这句话是一句过渡句,它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的起因。 2、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这句话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的所见所闻而切身体会到的“中华不振”的含义。所以他“常常沉思”。通过后来修身课上,周恩来的发言,让我们感受到正是由于周恩来从小耳濡渲染,切身体会,他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使得他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从“清晰”“坚定”可以看出,周恩来定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目标是很坚决的。与其他同学的志向对比着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大志,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 三问答题

1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原因是什么?

答: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辱,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使他明白“中华不振”的含义,他想努力学习使中国强大,因此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2“惩”的声调是二声,不能读成三声;“惩处”的“处”是多音字,在这里读chǔ。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8b8957a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6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