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

2023-02-21 18:0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欢迎阅读!
上册,中华,教案,崛起,语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8个生字,会读多音字“为、背”,会写“严肃、清晰”等13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或生活积累理解“崛起”“修身课”“光耀门楣”“当效此生”等生词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比较深入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写自己读书的目的,把理由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自主预学

1.搜索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2.自己朗读课文,要能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3.借助字典、词典或生活积累理解文中生词。 4.能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分类学词,朗读展示

1.读准词语:崛起 模范 魏校长 清晰 效仿 淮安 疑惑 惩处 训斥 严肃 胸怀 赞叹 指望 抱负 振兴 若有所思 左顾右盼 2.易读错音:

3.易写错字:肃(观察字形,看准笔画,最后四笔:撇 点);赞(左上“先”的竖弯钩变成竖提)

4.读准多音字:为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5.重点理解:修身课 光耀门楣 若有所思 当效此生 6.分节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周恩来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三:提取概括,理清思路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课文讲了几件事?

(浏览全文关注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新学期开始了、修身课上” 2.根据课文描写顺序梳理思维导图。 3.每件事写了什么?默读课文完成表格。 4.借助表格,概括每件事写了什么。(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主要内容)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一篇文章中包含多个事件要先理清关系,思考:哪件事是因,哪件事是果? (课文先写结果再写原因。

2)按照课文描写顺序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之所以 ,是因为 3)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十二岁那年 ,一个星期天 ,新学期开始

6. 小结:有的文章写得不止一件事,如本篇课文一共写了三件事,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这几件事连起来说,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串联事件法,可以帮助我们概括多件事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品悟语言,体会情感


1.默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圈画出描写周恩来的语句,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2.朗读所画描写周恩来的语句,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若有所思”“清晰而坚定”的话语中体会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指导学生读好周恩来坚定而清晰的回答。 3.魏校长的反应是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为之一振”“睁大眼睛”“追问”感受到魏校长的震撼。 4.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这段话中“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是什么意思,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导读好魏校长对周恩来赞叹的语气。

5.在这么多同学的回答中,为什么魏校长对周恩来的话感到震撼和赞赏呢?自由读对话,说一说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这里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突出周恩来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 6.分角色朗读对话。

任务五:感受“中华不振”,体会情感

周恩来之所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因为“中华不振”,课文中多次出现“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有哪些社会状况,又给周恩来带来哪些触动? (一)伯父口中的“中华不振”

1.默读课文第1115自然段,画出体会“中华不振”的语句,并在旁边简要批注自己的感受。

2.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语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从“只能”这个词体会到无奈和无助;哪里中国人不能随便去,无处说理感受到中华不振。) 3.再读这部分内容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在中国人的地盘,中国人不能随便走动?......

4.交流课前查阅的历史资料,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你找到了答案了吗? 5.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

(二)亲身经历的“中华不振”

过渡:周恩来带着疑惑,背着伯父来到了租界,它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1.自由读第三部分,用横线画出周恩来看到的情景。

2.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是因为什么而感到气愤? 3.边读画出的句子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4.交流:此时的周恩来体会到了什么?是什么让他体会到的?

5.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说一说,如果你在场你的心情如何?(悲愤) 中国的巡警不但不 反而

肇事的洋人不但不 反而

失去亲人的妇女不但不 反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2f188585c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6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