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范仲淹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2022-05-08 11:38: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范仲淹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欢迎阅读!
宋史,范仲淹,文言文,译文,解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范仲淹传》

(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初,仲淹以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及陕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属,拔用之。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外想望其功业。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核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 会边陲有警,因与枢密副使富弼请行边。于是,以仲淹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赐黄金百两,悉分遗边将。麟州新罹大寇,言者多请弃之,仲淹为修故砦,招还流亡三千余户,蠲其税,罢榷酤予民。又奏免府州商税,河外..遂安。比去,攻者益急,仲淹亦自请罢政事,迺以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安抚使、知邠州。其在中书所施为,亦稍稍沮罢。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

B.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

C.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

D.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朋党,封建社会中官员们为压制、打击政敌,利用同门、同乡、同年等多种关系结成的利益集团。

B.榷酤,汉以后政府所实行的酒专卖制度,也泛指一切管制酒业取得酒利的



1


措施。文中意指前者。

C.卒,死。《礼记》中对死的称谓等级有崩、薨、卒、不禄、死等,其中,“卒”指士大夫之死。唐代之后“卒”泛指死。

D.论,评论。一般指史传文后面的评论性文字,主要是传记作者对传主一生功业和优秀品格的评价和总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仲淹以治理天下为己任,致力改革,削减冗滥,考核审查官吏,日夜谋划实现天下太平。但是他的改革涉及面太大,评论的人认为无法实行。

B.麟州遭到敌寇侵扰,范仲淹整修旧要塞,招回流亡百姓,免除他们的赋税,允许百姓卖酒,又上奏朝廷免除府州的商税,黄河以外的地区于是得以安定。

C.范仲淹曾有多次调动,先后任邠州、邓州知州和给事中等职。调任荆南时,邓州百姓拦住使者请求留任范仲淹,范仲淹也愿意留邓州,朝廷答应了这一要求。

D.传记作者认为,北宋是一个不乏明君和贤臣的朝代,范仲淹就是贤臣中的代表,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可与古人媲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译文:

2)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译文:

14.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百姓给范仲淹画像立生祠的原因。3分)

【答案解析】 10.C

11.D(“对传主一生功业和优秀品格的总结”错,应是“功过是非的评论”) 12.D(“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可与古人媲美”错,应是“范仲淹有能力承担他的责任,探究他想知道的事物之精神,可与古人媲美”

131)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存问”“嗟悼”各1分,意思对2分)

2)范仲淹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泛”“虽”各1分,意思对2分)

14.1)性至孝(2)好施予 3)为政尚忠厚(4)所至有恩(任答3点即可)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履冰的后人。当初,范仲淹因为触犯了吕夷简,被放逐在外多年,士大夫们各自坚持他们二人的是非曲直,互相指责对方是朋党。



2


等陕西一带发生了军情,仁宗皇帝因为范仲淹众望所归,便开始提拔重用他。到吕夷简罢官免职,朝廷召回范仲淹,依靠他来治理朝政,朝廷内外都希望他能建功立业。范仲淹自己也以治理天下为己任,裁抑侥幸,削减冗滥,考核审查官吏,日夜谋划断虑实现天下太平。但是他的改革措施没有能够逐渐推行,改革涉及面太大,评论的人认为无法实行。到按察使出巡时,许多问题被检举出来,引起人心不悦。自从施任子嗣恩荫的减少,考绩升迁制度的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这样,诽谤范仲淹的言论就逐渐多起来,而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也传到了仁宗皇帝的耳里。刚好遇到边境有军情,范仲淹就和枢察副使富弼巡视边防。这样,范仲淹被任命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赐给黄金百两,但范仲淹全部分赠给守边的将领。麟州新近遭到了敌寇的大肆侵扰,进言的人多数主张放弃麟州,范仲淹却整修旧要塞,招回流亡百姓三千多户,免除他们的赋税,废除当地官府对酒类的专控权,允许百姓卖酒。又上奏朝廷免除府州的商税,黄河以外的地区于是得以安定下来。范仲淹离开朝廷后,反对他的人更加激烈地攻击他,这种情况下,范仲淹自己也请求免除参知政事之职,于是朝廷任命他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安抚使、邠州知州。他任中书时所推行的政策,也就逐渐被废止了。范仲淹因患病请求担任邓州知州,被升为给事中。当调任荆南时,邓州百姓拦住使者请求留任范仲淹,范仲淹本人也愿意留在邓州,朝廷答应了这一要求。不久调往杭州,又一次升为户部侍郎,调往青州。这时恰巧范仲淹病情更加严重,他请求调任颍州,还没有到任就死在路上,终年六十四岁。朝廷赠他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开始,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敬,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也决不大吃大喝。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充饥、御寒。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所至之处都恩爱百姓,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其生前就来祭祀他。等到他死时,羌部族的首领数百人,像失去父亲一样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评论说:自古有作为的明君,一定会有贤明的大臣辅佐他。宋朝有范仲淹这样的大臣,也是如此。范仲淹当初在家守孝期间,给宰相写信,尽情讨论国家大事,后来管理政事,完全实践了他说过的话。三国时,诸葛亮在草庐和刘备说了三分天下的谋略,后来用一生去实现当初的承诺。英雄豪杰了解自身,有自知之明,就是如此啊。范仲淹在朝堂执政,虽然时间不长,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天下人都知道,也相信他的坚毅品德和远大志向。范仲淹有能力承担他的责任,可以探究他想知道的,哪里比不上古人呢?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9adb68aa6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d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