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佛禅书画与美学的关系

2022-10-27 01:13: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中国佛禅书画与美学的关系》,欢迎阅读!
佛禅,美学,中国,书画,关系

论中国佛禅书画与美学的关系

作者:李旭华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27

中国书画是多门类、多学科的集大成者。除了儒家、道家的审美观对中国书画有重要影响外,佛教禅宗美学也对中国书画艺术创作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佛禅信徒的只言片语、艺术实践中归纳出佛教禅宗美学的相关论点。佛教禅宗崇尚精神追求,其崇高的境界、透彻的觉悟,都被视为玄妙学问,大智大慧。佛教看待世间万物,其方式是悟,如苦行、戒律、禁欲、禅定等,讲求修练和自悟。

中国书画艺术的践行者们受佛禅感悟的影响,在对万物的体察和研究中出了书画美学的玄机,他们信佛体事,参禅悟理。将对自然、社会、人生、世事的感悟运用于书画创作中,使笔下之作蕴含佛禅思想的玄机妙理。历史上很多书画大家是高僧,他们以佛禅的思维方式研究书法,以苦行僧的精神习练书画;还有为数不少的士大夫书画家与禅僧有着密切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谊,像苏轼与佛印等,并在禅学上有很精深的研究。

虞世南《笔髓论》中说:机玄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心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御。其必须心悟澄心运思神应思彻所强调的按佛禅的要求在苦练中自悟书理;怀素是佛门中人,他的大草书法从禅悟中求得新貌;晚唐僧人書法大家释亚栖基于自己的顿悟,总结出一个重要规律凡书画则变通即通晓、彻悟,只要通晓、彻悟了书法的玄机,就能变出属干自己的书体来。其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的论述。正是禅悟的结晶,一语道破自悟通变,创新自立的玄妙。苏轼通晓佛理,与名僧佛印过从甚密,连其身处困境中的诗书佳作《黄州寒食诗帖》也同样散发出佛家禅境的玄机之气。佛禅思想对苏轼的文艺创作影响可以从黄庭坚对他的评价中看出,黄庭坚说:苏轼的诗、书、画、文俱有脱尽风俗的禅意”;黄庭坚本人也笃信佛禅之学,自言是僧有发,似俗无空,非梦中梦,见身外身,难怪他的草书脱尽唐法,尽显宋意。不仅宋代的许多书画家作品中渗透着佛禅思想,就连一些艺术观点也是在佛禅的影响下形成的。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宋尚何?说到底是尚禅意:即借书画来表达他们对世事万物的别样感悟,让心灵进入幽深、清远的境界。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是禅宗居士,名其书斋为画禅室。他创作书画喜用淡墨,章法安排力求简约疏朗,这分明在追求一种清淡绝俗的禅境。

清代石涛、八大山人,无心求媚以迎合时俗,笔下的画有荒寂、虚空的禅境,书法作品简疏清新,透出清寂的禅意。至今,禅意书画仍为一些书画家所继承。他们在佛禅感悟的启发下,创作了大量深具艺术感染力的书画佳侣;还有一些清高脱俗的文人墨客也从佛禅感悟中汲取营养,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寻求自我满足的意境。由于佛禅感悟的影响,书画家的的艺术创作在上升到最高境界时,并非以书画作品本身来寄托心志,抒发感情,而是寻求对宇宙自然运动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9faeaeef8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a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