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懂,所以论辩----陶渊明们是否应该选择隐居

2022-08-20 04:16: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因为不懂,所以论辩----陶渊明们是否应该选择隐居》,欢迎阅读!
陶渊明,论辩,隐居,所以,因为

因为不懂,所以论辩----陶渊明们是否应该选择隐居

摘要: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朱光有言曰:渊明在中国诗人中的地位很是崇高,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屈原比他更沉郁,杜甫比他更阔达多变化,都没有他那么纯、那么炼。渊明的历史地位可见一斑。为此,了解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不了解陶渊明是遗憾的;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陶渊明这种现象也是遗憾的。陶渊明的隐居,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窥探和思索,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颇具诱惑力的疑点,成为中国文坛上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长久思索,未果,每次提笔,不知所言。两种声音在心头 荡漾,两个观点在脑海论辩——探求渊明隐居之谜,从论辩说起。

关键词:隐居 陶渊明 论辩

一)正方观点:陶渊明应该选择隐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的诗句,顿时复活了我们的隐士陶渊明,虽然时隔已1600多年。他特殊的历史地位,特别的文学成就,更是其隐士价值的体现。我方观点:陶渊明应该选择隐居。理由如下:

首先,从其内因说起,陶自身性格及兴趣爱好决定了,隐居是其必然选择。陶渊明,崇尚自然、安贫乐道、孤高不裙、淡泊名利的性格,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甘愿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有诗为证: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官场那些事儿,使他苦不堪言,官场的黑暗、社会的动荡,令他近乎窒息,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气节……一切铸就了他义无反顾、辞官归隐的人生抉择。

其次,结合外因考虑,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虽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使庶族寒门出生的他举步维艰。理想与现实相距甚远,当理想即将等同于梦幻时,仕途之门在逐渐向他关闭。东晋末年,时局动荡不安:宗室内部的争斗、军阀对政权的野心,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大大消减。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当失望与愤慨在心中占据主导,他的仕途也接近了尾声。

最后,从其归隐后的成就来看,开田园诗派之先河、成山水田园之鼻祖、树史上隐士之神韵,以其自身实力,构筑起辉煌的文学成就、塑造灿烂的文化符号,成为我们心中不朽的艺术典型。如今,当我们一遍遍诵读他悠然的文字时、当一代代学者竭尽全力探寻、开发其文化内核时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拒绝我们的隐士的明智的抉择呢?

(二)反方观点:陶渊明们不该选择隐居

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观点看问题,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也应如此:要站在时代高度,洞察时代气息!正方观点是传统价值观的典型体现,迎合了众人的传统心理,当下会很有市场,质疑之声自然压力重重。不过,事物发展事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这一点我们好不质疑,但正方诸多论述,我们却不得不质疑!


其一,正如正方所言,陶自身性格及兴趣爱好决定了,隐居是其必然选择我方不否认,个人兴趣爱好的重要性,但我们也要承认:世间有太多的选择不能由个人兴趣爱好决定,对此,文强、陈水扁们已用他们的实践,充分向我们证实。 其二、正方明确指出,外部环境太不乐观,隐居使其应有的选择。我方承认外部环境的局限,但是既然环境我们无法改变,那我们何不试着改变自己?众所周知,毛泽东、周恩来、鲁迅、孙中山等生活的年代也同样不尽人意,但外部环境恰成为他们进取的动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救国改良”“弃医从文等成为他们的时代使命。如果仅因外部环境,而使我们的陶渊明们都去归园田居,那我们的时代使命、救国改良的重任将予何人?

为此,正方诸多观点,经不住推敲,甚至从现实角度考虑,荒唐之极!下面论述

我方观点:陶渊明们不该选择隐居。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告诉我们: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在那样动荡的年代,毛泽东、周恩来做到了、鲁迅、孙中山也做到了,他们主动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将个人幸福与人民幸福相统一,在对他人、对社会的奉献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今天的我们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呢?

二、物质决定意识,隐居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的。面对仕途的不顺、工作的不如意、商场的不如意,我们能去轻易选择隐居吗?不能!陶渊明当年辞官归隐、开荒南野有田种,即便这样,他也时常饥寒交迫、食不果腹。而如今的的社会寸土寸金,离职、失业,生存便成问题,缺衣少食还无房,能去归隐?天方夜谭!陶渊明归隐之路艰辛无比,陶渊明们归隐就更不现实。

三、从现实角度,首先陶往返在隐居与仕途之间,使我们不得不去质疑他隐居的纯粹性。其实不是他不纯粹,而是现实太残酷。仓廪足而知礼节,是有一定道理的。衣食足是隐居的前提,是无论陶渊明还是陶渊明们生存的前提,而真正的隐居是远离甚至脱离物质基础之上的精神追求,因而是不现实的。其次,从时代使命与责任心方面考虑,陶渊明隐居也绝非理想状态:对国家,他扮演公民角色,好男儿应志在四方、建功立业、保家卫国肩负报效国家的重任,如此,陶渊明没有做到。看到处于水深火热的社会、黑暗的现实,选择愤然离去、归隐田居,此种选择,不得不让人质疑。对小家:他已不仅仅是自己,他有着多重角色:儿子、父亲、丈夫等,家人的幸福使其永恒的追求,养家糊口是奋斗的前提。实际上,家庭频频爆发的经济危机、甚至走到乞讨的地步,已充分证实:他的隐居也没带来必要的幸福。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其人生价值。

此外,从父亲这一角色考虑,在很大程度上,他是一个失败者。五个孩子的成长很令人悲叹,《责子》有证:虽有五男儿,总不好之笔。阿舒已二八,阿舒已二八,懒惰固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孩子的教育很是失败,这是事实。穷困贫乏之时,衣食所安皆成问题,还有什么资本,给孩子创造好的教育环境、发展空间,他归隐的选择,想的更多的是自我的志意,孩子的教育、成长自然不在他的纪事日程。现任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他突然于20037月宣布放弃竞选第三任州长,理由是希望家人过正常的生活,孩子只有一个父亲。而新任英国首相卡梅伦,当初面对长子的不幸,居然产生过走出政坛的打算。 为此,对那些陶渊明们,当面对扮演的重重角色时,这时候的你已远远不只是你自己。我们也不赞同自己完全被外物羁绊,我们也提倡勇于追求自我价值,但是在面临大家与小家、奉献与索取、责任与义务的问题,我们还是需要认真权


衡,绝对不能太过自我,陶渊明们还需仔细斟酌之。

参考文献:

1、龚斌. 陶渊明研究[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

2、葛晓音. 盛唐田园诗和文人的隐居方式[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a8c61096b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7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