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积庆厝

2022-04-29 08:17: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同安积庆厝》,欢迎阅读!
同安,积庆

同安连氏积庆厝

导视:春夏秋冬、日月轮转,时光的痕迹静静地洒落一地,倾泻于一椽一木,让我们触到时光的模样。透过时光斑驳的影子,一座古厝以她最安静的方式诉说着两百多年的时代变换。

解说词:古时有辅弼之称的同安,有着青石寨、爱荆庄等诸多耳熟能详的古厝,这些大多始建于19世纪的古民居,存留惊鸿一瞥的惊艳,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令人叹为观止;而有一座名为积庆厝的老房子则很少被人提起。

这座位于樟坂村坡头一处山坳中的连氏积庆厝,是当地连氏家族的发祥地之一。得益于当地族人的热心修缮,如今的积庆厝虽然外观上更为光亮一些,但事实上它却始建于公元1796,至今已有200年历史,比青石寨、爱荆庄都要早一些,是同安现存最古老的古民居之一。

积庆厝是由当地连氏的十代祖连贤建于1796年所建,当时已40多岁的连贤建在建起古厝主体的前后两进后不久便去世了,正座两侧的横楼由他的三个儿子扩建而成。左右横楼两边对称、与正厝相互依存,一厝三厅,“品”字形布局。兴许是由于地处山坳受地形限制,古厝规制不大,建筑面积也仅有两三千平方米,但其独具特色布局显得错落有致,有小巧之美。

连氏最早是外地迁徙过来的,后来在樟坂坡头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采访同期声】这个祖宗(连贤建),原来要从他(的)爷爷讲起,他(的)爷爷叫子富公,子富公原来是做木材生意,在嵩口的话做木材生意,木材放在大樟溪里面流(运)到福州去卖,因为那时(连子富)跟永泰县知县,清朝的时候知县,叫来钰县长跟他结义兄弟,结义兄弟的话木材放在大樟溪里边,人家都不敢去捡(偷)它(木材)每一根木头都拓上贴印,周围人都不敢偷(木材),这以后他好像是赚到一笔钱,赚到很多钱,留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叫孙礼,他就只生一个儿子孙礼,孙礼以后生了贤建,贤建公是他(连子富)的孙子,把这些钱拿去买这个地,这个地方叫做坡头,买这个地盖这个房子

解说词:由于两代单传,贤建公自然继承了祖父辈的家产,再加上贤建公生平乐善、克守家风,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积累了不少财富,物业年丰,创造了殷实的家底。但古语有言“富不过三代”,指的是古时富贵人家的子孙后代倚杖先辈创下的家业,而沉浸于安逸之中、不思进取,最终遭遇家道中落,这一说法也不幸的发生在了积庆厝连氏家族的子孙身上。


【采访同期声】他原来都是靠祖宗田产来继续养活一代一代的子孙,因为这些子孙好像是没有通过自己创业,再加上当时候清朝社会比较腐败,有的人都是抽鸦片,不知不觉的财产就没有了,就没落了 解说词:清朝末年鸦片在我国泛滥,这不仅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更迫使当时的百姓精神萎靡、倾家荡产,积庆厝的后代不幸深陷其中,最终落得家产耗尽。

民国初期,中国处在军阀混乱的苦难中,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百姓也因此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饱受混战之苦,离乡讨饭、路有冻死骨是常有的事情。人们为了存活不得不另谋出路,当时积庆厝的后代也只能靠学得一门手艺远走他乡谋生活。

【采访同期声】以后是这样的,有一部分把地主的田产租来耕种,来耕种从中收来一部分稻子过生活,大部分人都学一些手艺,打石头、筑土墙,原来我们的永泰盖房子都是筑土墙的,这些手艺到莆田仙游一带去谋生活

解说词:中国古代历来重视科举,农耕时代“耕读传家”的观念也深入家家户户,祖辈但凡能创下一点家业都会不遗余力的公子孙后代读书取仕,这种耕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影响了一代代后人,积庆厝的先辈也不例外,在连贤建修建积庆厝的前后一两代人当中,也出现过不少读书人,取得了一些功名。这在积庆厝上下厅张贴的许多科举喜报上可见一二。

【采访同期声】连:读书人原来是很多,读一下这个上厅下厅周围都贴满喜报,你看有的还在这里,都贴满了,最高的一个学位有一个岁进士,还有很多贡生,都是这样的,但是都没有出去干活,都没有在官府里面干活,有一个学位一样。

解说词:遗憾的是兴许恰逢清朝晚期科举制走向没落,连式后人并没有谋得一官半职。但尽管如此,我们依旧可以透过古厝内留存下来的对联窥探到当时浓厚的文化气息,无论是“谢草郑兰燕桂树”还是“唐诗晋字汉文章”,表达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的情感,无不散发着浓浓书香气息。

积庆厝内不仅有追溯根源、介绍先辈祖籍以及迁徙定居的对联,还有诠释先辈行事为人、立身处世的名言警句,体现了连氏不忘先辈、为人忠厚的美好品行, 甚至在一些楹联背后还不乏有诸多的历史典故。

【采访同期声】连:这幅对联是有典故在里边,它文字叫“筑陂存爱”这个是在唐朝的时候姓连的有一个人叫连希觉,希望的“希”,睡觉的“觉”,在湖北省英州当知府,当时英州那个地方干旱很厉害,他


(连希觉)带领老百姓筑一个水坝,把这个水灌溉到稻田里去,老百姓感到很感谢这个知府,意思就说做一个“筑陂存爱”,爱民的“爱”就是这样,当时国家我们是农业国,靠种粮食过日子,没有粮食的话是不行的,意思是水灌溉过去的话,稻田就得到丰收了,老百姓就拥戴他,就感到他很好,这是一个典故。这边一个典故是“赋笔见称”也是唐朝我们姓连的,有一个连总来我们福建是最早的一个进士,很会写诗赋,写诗写赋什么的,“赋笔见称”他写的诗跟赋给当时唐朝里边一个温庭公,那个文豪,得到他的钦赞,这个典故两边就是这样一个典故 解说词:众多蕴含着书香气息的楹联反映了连氏先辈注重诗礼传家的传统,据连老伯介绍在清末时期祖辈请来学堂老师,在古厝内自立私塾供子孙后代念书,接受《大学》《中庸》等传统儒家文化。

然而,到了清末时期科举制度日趋腐朽,教育也日渐式微,在1905年,清政府一纸谕令,将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予以废除,因此终止了连氏后人通过科举取仕的道路。之后中国教育历经了长达数十年的变革历程,终于迎来了新的曙光,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重新恢高考,让连氏后人再次得以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 【采访同期声】倒是现在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这边人虽然人口不多,就六七百人,但是大学生的起码有100多个,再加上我刚才讲的硕士有五六个,还有工程师也有两三个,都是国家正式的工程师

解说词:如今连氏后人生生不息,也涌现出了很多有识之士。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现在连氏族人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便寻思着对连氏祖宗留下来的这个古厝修缮一番,在相关部门以及当地有识之士的建议下,积庆厝经过一两年的修缮如今已经初步完成。

【采访同期声】我们这里周围子孙有两三个,他(们)很热心,出钱最高的就是连幼麟,他一个人出了20万,还有一个(连)德林一个人出了15万,在他们带领之下,我们一共是筹集了160多万元钱,做到现在总的是完成了(花费)152万元钱,所有的整个房子屋面瓦片都换掉了花了150多万 解说词:秉承着以旧修旧的原则,积庆厝如今已一改之前的破败,原始的模样与现代仿古相得益彰,呈现出一片安静祥和。在古厝一侧的山坡上屹立着一棵与积庆厝同年的柳杉王,历经两百多年风霜雨雪依然郁郁葱葱、古朴苍劲,默默守候着古厝,与古厝一起以最安静的方式诉说着这两百多年的时代变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a8ea894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f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