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2022-10-26 12:19: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秋兴八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八首,秋兴,赏析,其一,答案

《秋兴八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①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②兼天涌:波浪滔天。③接地阴:风云盖地。④催刀尺:指赶裁冬衣。⑤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答案: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郁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异无常和臬兀不安的前途。 1.有人评价此诗意境恢弘,气势磅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俯视江中波涛连天涌动,仰观塞上风云接地而来,一片阴沉。上天下地,跟前江水,跟外边塞,意境阔大,气势非凡。

2.本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在抒情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本诗抒发了悲秋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意对即可) 3.这首诗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2分) 玉露、枫树、丛菊(答对两点即可得全分)

4.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的妙处。(2)

答案: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或对偶)(1),营造了孤寂萧瑟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1)

5、首联叙写了怎样的景物特点?有什么作用?(4分)

答: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落寞、郁闷的感情基调。(划线处各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6、本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首联的托物起兴、颔联的象征、尾联的烘托,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请你选取其中一种来简要地分析一下情景交融的效果。3分)

答:示例一:首联的托物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1分)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2分)

示例二:颔联的象征:以骇浪滔天,1分)暗寓了国家时局动荡和作者心潮翻卷;2分)

示例三:颔联的象征:以阴云盖地,1分)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2分)

示例四:尾联的烘托:以秋风、捣衣声(1分),烘托含辛茹苦的游子无家


可归的惆怅和凄凉。2分)(意思对即可。划线处为关键得分点,共3分)

阅读练习二:

(1)诗中描写的景象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3)

答:(1)已被秋天凋伤的枫树林,萧瑟阴森的巫山巫峡,波涛汹涌的大江,浓云密布的塞上,开了又开的菊花,心系故园的孤舟,暮色里急促的捣衣声。(析景象2)写出了深秋的衰败和阴沉的景象。(3)(概括特点1)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2) 答: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回到家乡的悲凉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2) 阅读练习三:

1)这首诗前三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杜甫十分重视诗歌语言的选择,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风格,找出最后一联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前三联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尽萧瑟凄冷的秋景。(2)深秋露水侵蚀,枫树凋零残伤,巫山萧瑟阴森,巫峡波浪滔天,乌云压到地面,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2分) 2)催与急字。1分)秋已深,催字写家家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急字写捣洗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1分)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寄寓他乡的飘零之感与浓重的家国之思,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2分)

【附:诗歌意译】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c3d0d05ec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7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