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材解读

2022-09-08 23:02: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桂花雨》教材解读》,欢迎阅读!
花雨,解读,教材

《桂花雨》教材解读

花雨缤纷入梦甜 ——琦君《桂花雨》教学解读

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桂花雨》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与原文相比,两个版本都有删改。虽然经过删改后的文本多少有些令人遗憾,但我们还是能够闻到琦君文字中那股浓郁的桂花香味。对琦君来说,那是故乡的味道;对读者来说,那是文字的气息。

这篇文章像琦君的大部分回忆性散文一样,文字是香甜而温馨的。对故乡的思念,对童年生活的怀恋,都散落在那阵阵的桂花雨中。文章以“桂花雨”为题,首先在读者眼前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美丽图景,就像一个香甜的梦境,把读者吸引到这个梦境中。

文本首先提出桂花在自己心中的重要地位:小时候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唯独对桂花是个例外。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具有转折关系的句群,以人教版为例: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作者从开花时和不开花时桂花的两种状态来说明桂花树的样子笨拙,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也不与繁花争艳,接着才道出自己对桂花情有独钟的原因——是由于桂花的香气实在太迷人了。

在《桂花雨》原文中,琦君喜爱桂花的理由更加率真:

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1]

宁可被人看作俗气,也要吃桂花,可见桂花的香气是多么迷人。在琦君的文字中,把摇下来的桂花用来做糕饼、泡茶,做桂花卤和桂花栗子羹,无不与“吃花”有关。于是,为了能“吃”到这香甜的桂花,自然就有了童年时记忆深刻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围绕“摇花乐”,作者写了童年时与桂花有关的记忆。母亲在台风季节的担心,桂花盛开时小村人家“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些记忆都充满了温馨。“浸”字本与液体有关,取“浸泡”、“让液体渗入”之意,但在这里作者却说“浸在桂花香里”。按照一般的说法,这个句子本来可以这样说: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都飘满了桂花的香气。但琦君不用“飘”而用了一个“浸”,这个“浸”字给读者的感觉是,这花香是浓郁的,是沁人心脾的,是无处不在的;它不是“飘”在小村里,而是沁入了小村每一户人家的角角落落,也沁入了小村每一个人的肺腑之中。与“浸”相比,“飘”就太“轻”了,没有这种完全被花香沉醉的感觉。这个“浸”字在文本中出现了两次,另一次是也是这样的用法:“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里除了“浸”字的用法十分精妙,还表现在两个用词上:“全年”强调了桂花给故乡人带来的幸福是不分季节的;“整个村子”则强调桂花对故乡人来说是家家户户都不可或缺的。令人欣慰的是,不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尽管都对原文改动了不少,这个关键字却得到了保留。

作者描写摇桂花的场面是紧张而欢乐的,读者仿佛看见了大人们和孩子们一起开心地摇着桂花树,看见了那一阵阵金色的桂花雨纷纷飘落,也仿佛听见了孩子们那欢乐的叫




《桂花雨》教材解读

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摇花对母亲来说,是居家过日子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因为做糕饼、做桂花卤都要靠它;但对一个孩子来说,摇花不仅“是件大事”,更是一个好玩的游戏,是故乡童年生活欢乐的记忆。在琦君的原文中,还提到了母亲洗净双手将摇下来的桂花在佛堂供奉的情景,可见桂花在母亲心里,不仅是居家过日子的寻常之物,也是神圣高洁之物。这一幕长久地留在作者的记忆中,尤其是那花香与檀香混合在一起的独特气息,更令作者难忘。

可能是考虑到佛堂供奉的场景与儿童不合,人教版将这一幕做了删除;苏教版也做了修改,除了未曾提及佛堂供奉之事,基本保留了原文的味道。其实,我个人认为,佛教作为一种文化,在文字中反映出来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我们大可不必在儿童面前有意识地回避文字中反映出来的民间信仰,应尽可能地还原事实,还原生活,还原文字的本来面貌。 对琦君来说,摇桂花是故乡童年生活的记忆,那么,摇桂花也好,桂花雨也好,就是故乡的印记,是童年生活的象征。因此,文本在结尾处描写了离开故乡来到杭州时赏桂花的事,但杭州的桂花虽好,那满觉陇的桂花栗子羹虽香,也比不上故乡的桂花,正如琦君母亲所说的那句话:“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月是故乡明,琦君还有散文《水是故乡甜》,那么,即便是桂花,也当然是故乡的桂花最香、最好。 那么,那阵阵摇落的桂花雨分明就是作者梦里故乡的甜美记忆,是浓浓的思乡情愁,是童年欢乐生活的深情怀恋,就像琦君父亲的即兴诗词中所描述的: 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教学这篇文本,要抓住重点画面、重点词句展开教学,感受琦君文字中浓浓的思乡情愁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恋;领略琦君文字朴素而诗意的特征。大体有以下几个主要教学板块:

板块之一:桂花香

1. 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提到了桂花的香气?将有关句子画下来。 2 理解重点句子:

A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将以上这个句子的意思进行还原、改写,将下列两个句子进行比较: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都飘满了桂花的香气。




《桂花雨》教材解读

讨论:这两个句子意思一样,但作者为什么说是“浸在”桂花香里?可先让学生理解“浸”字的本义是“浸泡”、“让液体渗入”的意思,再让学生谈谈这里的“浸”字带给我们怎样的感觉,从而感受到那桂花的香气是无处不在的,是沁入了小村每一户人家的角角落落,也沁入了小村每一个人的肺腑之中的,而“飘”字就不能带给读者这样的感觉。出现“浸”字的句子还有:

B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对这个句子的理解,除了抓住“浸”字,还可以抓“全年”和“整个村子”两个要点。作者为什么说是“全年”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可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描述来理解:比如,人们把桂花晒干装在铁盒子里,平时可用来泡茶,过年时可用来来做糕饼,等等,这说明家乡的人们一年四季都离不了桂花,都能闻到桂花的香气,都可以享受到桂花带来的生活的香甜滋味。那么,为什么是“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依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相关描述来理解:比如,前文中提到的“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母亲能提到的胡家老爷爷和毛家老婆婆都用桂花来做糕饼,还有大人孩子一起动手摇桂花的欢乐场景……这些都可以说明“浸在桂花香”里的不仅是“我”一家,而是“整个村子”。

C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母亲所说的这句话显然具有一种浓郁的感情色彩。其实,并非是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的桂花,而是思乡情结使然。对这句话的理解,并没有多大难度,只需一个问题即可领会其实质: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母亲心中对家乡的思念。

通过以上抓重点句子展开教学,可帮助学生感受到琦君文字的精妙与诗意的特点。 板块之二:桂花雨

这个环节的教学可重点抓住“摇花乐”的片段展开。具体操作策略可采取师生合作朗读、表演的形式,以帮助学生想象人们摇桂花的热烈场面,感受摇桂花的欢乐气氛,并在这个过程中再现桂花纷纷飘落、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诗意画面。

以上重点板块的教学,既有重点字句的细读涵咏,也有重点段落的把握理解,并在这个过程中将语言的表达与情感的理解融合在一起,教学结构清晰、简洁,较好地吻合了本文朴素、清浅而又充满诗意的特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c680bf8f7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b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