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古典美学

2022-08-10 04:14: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完整版)中国古典美学》,欢迎阅读!
整版,美学,中国,古典

中国古典美学

悠悠华夏五千年,世界上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古典美学则是中国历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人们所称道。

中国古典美学的起源,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构建中国古典美学框架的主要思潮和派别之一,其形成和发展直接与儒家相关。“仁义”是中国古代人民一直很推崇的一种道德。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仁时一种美。“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互相友爱、互助、同情等。1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舆!2百行以孝为先,这是一种仁爱。在儒家思想中孝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敬爱父母、笃爱兄长,这是“仁”的基础。假如一个家庭父母不和睦,妻离子散,而家庭成员整天都心烦意乱,事事不顺心,那么又何来“美学”之说呢?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学为基础,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沉思美之所在,强调唯有遵循仁义之道,在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才能获得自由,进入美的境界,以“仁”时一种美。

“忠孝两全”一直是中国古典美所提倡的一种美德。“孝”是仁的一种,而忠则是义中的一种。中国文化传统里“忠”表达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诚挚情感,其行为指的是舍己,即要求人们为忠诚对象放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这一概念极其鲜明地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化对象“伦理型”特征。“忠”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与之相关的忠信、忠义、忠告、忠言等词,一直都广为流传。并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公孙丑问孟子说:“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3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配义与道”“集义所生”指的就是融合了道德思想,渗透着情感意义。为实现一定的伦理目标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精神。“孔孟”之一的孟子高度赞美了这种为理想实现而自我牺牲的一切精神。那种“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的舍生取义的精神,在社会美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它影响和鼓励着一代代的人们为之学习和努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的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金人的诱惑和威胁下不为所动,“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6的边疆将士勇敢无畏,“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7的清朝诗人于谦在诱惑面前洁身自好。

而对中国古典美学也有着重大的影响的道家学派,则主张“道”作为宇宙的终极始因,把体道作为人得的存在的最高价值境界,道是道家思想的基本观念,这一观念的出现,将先秦时代与原始宗教关系密切的具有人格化意味的“天”观念,引向初具形而上色彩的抽象的理论层次。“道,可道也,非恒道也。8“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9在老子的哲学中,道在宇宙的意义上被称为宇宙动力学始点而近于“一”,或在本论意义被作为万有物的终极本体而近于“无”道即一即无,道不可道,道即是从自然运作中抽象出来的统摄万有的无为无不为的最高宇宙法则。10但老子的思想对于一般人来说比较朦胧而深奥,而作为“老庄”之一的庄子继承了老子之道,并认为谈天轮道目的在于为人的现实存在寻找一种有宇宙的色彩和本体论意味的绝对价值境界,因为庄子哲学哲学中引入了“天”“人”“吾”“我”四者的关系。“无为为之之谓天”11“天”在庄子的哲学中表达了“天帝”“天帝”等人格化或宿命的意义,作为与人相对的自然的本然状态和生命的本真状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儿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


与天地也。12真正能观与天地而体道得道的理想人格,便是那种顺其自然的人。道家美学是一种哲学人类学意义上的美学。与注重社会总体的理性和谐、强调化性起伪,以理节情,将人类感性生活置于强烈的伦理觉醒之下的儒家美学不同,道家美学将人类存在尤其是个体的感性存在的现实受动性及自由的可能性,这一重大主题置于文明与自然的二律这一大背景之中,从而使道家美学隶属乃至直接成为一种关于人的存在的自由哲学;一指向率性真,尽物之性,达生命之情,任大才之美,将自然存在无为而无不为,无目的而无不合目的的开放的可能性作为人类自由的理想范本,从而开辟了作为新道家玄学并与大乘佛教交汇,最终导致了禅宗的产生,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传统和美学传统。中国古代盛行一时的的“无为而治“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诗词戏曲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样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很大的分量清代的诗人谭元春说:“夫真有性灵之言,常浮于纸上,绝不与众人言伍。而自出眼光之人,专其力,壹其思,以达于古人;觉古人亦有炯炯双眸从纸上瞩人。思亦非苟然而已”13这告诉我们要站在古人的角度上去品诗。其实我们在品味诗的时候,还可以从两方面来卡。一是:诗人为什么这么写?“常浮于纸上”就意味着当时的文人骚客,因为在生活中或思念家乡,或仕途遭遇挫折,或忧国忧民,而有感而发,将之抒发在纸上。在诗人抒发的情感上,我们能够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感受,体味到的心灵美。而诗人通过写诗词戏曲,已达到发泄心中得情感或表达的心里感受的目的。其二是:为什么这样写?在古代诗词中,有的诗豪放派,有的是婉约派,不同的派别的写作方式诗不一样的,给人得感受也会不一样。例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4与“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15给人美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古典诗词还讲究结构美和音韵美,其中唐诗、宋词、金曲在结构和音韵上是不同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世事的变迁,从四言五言格律诗到后来的大调小调的戏曲,从讲究结构上得严谨到后来的音律美,可谓是千差万别,但是它们都同的诗被每个时代的人们所推崇,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文学美学感受。现代作家陶文鹏先生说:“既然诗歌是心灵的音乐我们必须深入到诗人的心灵中去探讨、捕捉诗人从受到自然社会人生的刺激到灵感触发的微妙心灵律动,准确地把握诗人怎样把他的心灵律动外化为宣与旋律、节奏的诗歌语言形式.16这告诉我们要用心材能体味到诗中的美。

书画同样在中国古典美学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书画指的书法和山水画。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人们欣赏一件优秀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感受,艺术的陶醉。俗话说:一个人什么样子,看他写的字就知道了。当然这关系到审美者和被审美者的自身修养的高低。“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17做得少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书法中得奥妙。书法讲究三个方面:一是线条和谐美和动态美。和谐美指的是字与字之间的穿插、搭配和谐,不打破字本身的美。动态美指的写字“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说明书法讲究笔力、更能体现线条的力度美,力感与势态造成了动态美。二是用笔节奏美。提起笔的节奏与音乐戏剧、舞蹈是相类似的。在欣赏书法时很容易引发人的联想,音乐一样。一个人心情舒展,写出来的线条流畅,不温不火,书法功力来自于人的性情修养,人的性情修养实际上来自一种修养,一种艺术情志,一种由时代精神折射出来的精神面目。三是结构组合美。书圣王羲之,他的行书代表作《兰亭序》可算是书


法星空中的北极星。帖中有21个“之”字,各具情态,形象生动,上下浑然,似天然雕饰,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由于毛笔作为我国古代主要写作工具,所以书法被提到了很高的高度,各种优秀的书法作品字随势生、呈万千气象,诸多风情。对于书法欣赏者来说,书家只有通过形体组合线条,把自己的真挚、强烈的感情思想灌注到作品的境界中去,才能使观赏者感动,产生思想的共鸣。

中国山水画的开创人可以推到六朝、宋时的画家宗炳和王微。他们两人同时是中国山水画的建设者。“今张绡素以远映,则鲲之形可围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18道明了中国山水画的是一种朦胧的美。他认为绘画不是写实和实用的。绘画不是面对实景,画出一角视野,而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一笔道出了中国山水画与西方画的区别。那无穷的空间和充塞这空间的生命,是绘画的真正对象和境界。中国人对于空间和生命的态度却不是正视的抗衡,紧张的对立,而是纵身大话,与物推移。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得其形似,则失其气韵;具其色彩,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19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的一句名言是“不似之似似之”。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如果一味追求描绘对象的具体的、真实的形和色的相似,无疑会压抑画家创作灵感的焕发和艺术意境的营造。所以作家要让自己的灵感和意境感染欣赏者,进而达到感情的共鸣,画家既不能“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一画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竞尚高简”20也不可过分追求形似,只能是“不似之似似之”这在中国山水画中是一个“常识”,其实在欣赏画的过程,也是一个感受美得过程。作为资深的欣赏着还能看的出画家当时的心态感受,甚至于知道当时的社会状况等。

中国古典美学博大精深,便如浩瀚的大海一般,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深究、索,才能使之发扬光大,而如今中国古典美学正面临着西方美学、现代美学、历史等的挑战,并在较量中逐渐败下阵来。中国古典美学是华夏几千年来的结晶,丢之可惜,不顾之悲哀,愿每个中国人都能关注中国古典美学,并将之发扬光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c8a3f36f0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b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