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023-03-24 12:35: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欢迎阅读!
格物致知,应有,精神





知事物之本末,穷事物之理

蒋长征

英文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在中国,科学一词是外来词,以前译为格致,即格物致知,以格物而得的知识是科学 格物致知始见于《礼记大学》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对待。

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他所说的物指一切事物﹐包括精神现象或物质现象。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做法“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这个从逐渐积习到豁然贯通的过程﹐包含了关于人类认识的一些合理观点。程颐又认为:“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他认为格物致知的过程﹐是一个体认吾所固有的理的过程。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物的理穷得愈多﹐我之知也愈广。由格物到致知﹐有一个从积累有渐到豁然贯通的过程。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穷理须穷究得尽﹐得其皮肤是表也﹐见得深奥是里也”。人们必须经过这样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能达到对理的体认。

明代哲学家罗钦顺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学问所得的资料﹐是思辨活动所依循的基础。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认识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所谓致知在格物﹐就是“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也﹐非耳目全操心之权而心可废也”。应以格物为先﹐才能对事物的规律有所了解﹐以便启发心思。如离开格物﹐而去冥思苦想﹐便不可能致知。这是对认识过程的辩证说明。他讨论理和物的关系﹐认为“有此物即有此理”﹐“无此物即无此理”﹐但他认为整个宇宙是不生不灭的﹐“天地之运﹐万古如一﹐又何死生存亡之有﹗”

程颐 罗子钦 朱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cee295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