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导

2022-03-30 03:09: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导》,欢迎阅读!
课文,把握,主要,指导,小学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新疆克州实验小学 杨剑勇

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目标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让学生在这期间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只有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才能全面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的情感。而现在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训练,教会学生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渐渐在教学中被淡化。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不同于学生从表象来认识事物,他需要学生有抽象概括能力。对语言的组织有很高的要求。在概括时需要内容具体全面,还不能啰嗦,这个度很难把握,稍微一精炼可能概括就不完整,完整了可能又会变成叙述课文内容。而我们的学情又很特殊,大部分是民族学生,本来接触汉语就比较晚,在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上就有很大问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他们对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一次极大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座大山,越起来确实很艰辛,但一旦克服将对这些民族孩子学习汉语有极大的帮助,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更为他们学习其他学科打下基础。因此让学生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要由浅入深、潜移默化的融入课堂教学中。往往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训练,想让学生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都掌握了,后学生往往是什么都知道一点却什么也没掌握,没学精。

针对这一学情和误区,我制定了由浅入深的课堂实施方案,在学生不断积累知识的基础上有梯度地训练学生这一能力,最终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并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我发现三年级上册的课文多数从文章到段落都有比较典型的中心句或者重点段落,构段方式很典型;且叙事性的文章也占了主要地位。所以我们本学期的训练目标是:摘录句段法(又称重点突出法)即借助文章总起句、过渡句和重点段落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作为本

册的训练重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掌握文章最基本的构段方式总分、分总、总分总,并让

学生掌握此类文章分段和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其次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叙事性文章的六要素,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感知这类课文的特点,感悟这类文章分段和概括段意的方法。最终让学生初步构建概括的思路,初步体会分段的依据、目的以及概括段意的方法。为下学期的训练重点:段意合并法做准备,然后根据文章题目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在小学课文中用到的比较多,题目高度概括了课文内容,只要我们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根据人物关系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只要学生熟读课文,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开学伊始,因为学生组织语言能力很弱,所以我先训练摘录句段法,让学生先了解什么是主要内容,理解概括所谓何意。而且我没有直接上手让学生概括课文全文的主要内容,先从自然段开始训练,例如《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每一自然段都是以总分的形式构段,尤其2-4自然段更明显。那每一自然段的总起句就是这一自然段的段意。让学生通过读去发现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学生很快就能找到是第一句“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时随机告诉学生这就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其它内容都是围绕它来写,


这种构段方式叫总分,通常给这种段落分层按总起为第一层分写为第二层。这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起到总起作用的中心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而剩下两个自然段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巩固,让这种结构在他们的脑海中构建起来。这是对学生的一个初步训练。到了《花钟》一课,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第一自然段是围绕第二句话写的,并说出这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并能概括本段的段意,还让学生发现中心句不一定都是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此时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这种方法。这时可以引入本课第二自然段,这一段虽没有中心句,但第一句话是一个问句也是一个过渡句,起到启下的作用,这里告诉学生过渡句引起下文,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本段的主要内容。有些过渡句承上启下可以概括两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到了《赵州桥》一课时,把以上这种方法合在一起就可以初步了解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了。赵州桥第二自然段第一句是一个总起句,第三段的第一句话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合在一起即为:“隋朝石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非常雄伟,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是宝贵的历史遗产”,这就是全文的主要内容。这时学生就可以感受到有些文章把关键词句摘录组织以后就可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之后可以在平时的阅读练习和个别课文中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到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两课,是对我们学习这种概括方法的一次质的升华。我们把这两课定为了研究课。《富饶的西沙群岛》自然段中用到了总分的结构,全文用到了总分总的结构,这样就可以把这种用中心句概括段意的方法引申到全文上。并且进行全文的分段教学,并学习概括段意的方法,体会全文分段的依据和要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大部分学生很快就能说出文章的构段方式,并且给课文分段找到关键词概括段意,

再找到总写的段落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以自然段摘录、组织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香港,璀璨的明珠》是一篇自读课文,这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

去合作练习了。

其次,对于大都分的叙事课文,我先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它们的特点。例如:《爬天都峰》《灰雀》《小摄影师》让学生找到时间、地点、人物分别是什

么再让学生通过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来初步感受文

章中的相同之处,即基本要素。在这里我重点训练学生叙述事情的语言能力,让他们感悟什么是具体精炼,并不去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到了《玩出了名堂》《蜜蜂》《找骆驼》就

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事情的起因、进过、结果如何去区。等到学完《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有了对概括全文和分段方法的训练后,就可以在最后两个单元让学生初步了解叙事文章的六要素,渗透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的方法和如何概括段意的方法。例如:典型课例《一次成功的试

验》可以按实验的准备、过程和结果来给文章分段,并引导着学生找到文章的六要素。《给予树》和《好汉查理》就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去找一找,练一练。虽然能很好地掌握的学生很少,屈指可数,但这并不重要。因为这只是初步让学生感受,这种构建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是训练方式一定要能起到铺垫作用,为以后的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还有根据文章题目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在小学课文中用到的比较多,题目高度概括了课文内容,只要我们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三年级上学期《一次成功的实验》一课中就体现了这种方法。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大部分老师也能够做到得心应手。在题目的扩充方面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质疑,去思考。当我把题目板书在黑板上时,首先让学生齐读课题,加深对课题的初始印象,让后让引导学生质疑:看到


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有的问实验是谁做的,有的问实验为什么会的成功,当然有些问题也超出了我的预设,我只能感叹学生活跃的思维。有了质疑也就有了好奇心,一个个答案就会慢慢孩子们的嘴里蹦出来:原来是小女孩和两个同学做了一次实验,实验最后获得了成功。把题目只做了一个小小的扩充就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这种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渗透在学生的思维中。

最后,根据人物关系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只要学生熟读课文,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在四年级下学期《普罗米修斯》一课中,就有非常突出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物,学生会很快的找出:有普罗米修斯、太阳神阿波罗、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当学生把这些人物找出来时,我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人物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这时候,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透彻,水平有限,老师就要给他们相应指导,普罗米修斯做了一件什么事宙斯有什么反应大力神又是怎么做的通过老师的提示,学生很容易的就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普罗米修斯在太阳神那里盗取了火种,宙斯很生气,让火神惩罚普罗米修斯,后来大力神救走了普罗米修斯。最后由我来总结出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原来利用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对我们的学生是来说是有些吃力,但每一种知识的获得必有其一定的方法。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段的训练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在学习中的学习能力。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认真对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d3f3db9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b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