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日出》《北京人》之比较

2023-11-30 12:28: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雷雨》《日出》《北京人》之比较》,欢迎阅读!
雷雨,北京人,日出,比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雷雨》《日出》《北京人》之比较

作者:唐纯义

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2年第51

《雷雨》《日出》《北京人》三出话剧均系曹禺先生的名作。《雷雨》降生,文坛震动,标志着中国话剧走向成熟:《日出》问世,令人惊喜,荣获当年《大公报》文艺奖;《北京人》再现,宣告封建阶级及其思想文人走人坟墓。三出话剧一部比一部更深刻、更现实、更有典型意义。下面就其发展演变试作一些比较。

曹禺1933年完成了《雷雨》的创作,19347月发表在《文学季刊》第一卷第3期上。剧作以五四前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庭内部各种纠葛的描写,惊心动魄地展现了剥削阶级的各种腐朽和罪恶,揭示了剥削阶级吃人的本质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劳动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挣扎反抗,剧本塑造了周朴园、繁漪、周萍、鲁大海、四凤、侍萍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再现了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及矛盾斗争,展现了人物的鲜明个性。戏剧冲突高度集中,艺术结构紧凑精巧,人物语言十分个性化,剧本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显示了作家深厚文学功底、驾驭戏剧艺术的高超本领。

《日出》1936年连载于《文学季刊》第一至四期,同年11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剧作以30年代暗无天日的社会为背景,以都市社会一个高级旅馆和下等妓院为具体环境,通过对资产阶级腐朽、糜烂生活的描写,对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控诉。剧作塑造了陈白露、潘月亭、顾八奶奶、张乔治、李石清、小东西、翠喜等不同身份地位、不同出身教养、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从这些人身上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生活的状貌,并预示了黑暗社会即将过去,光明就在前面的美好前景。

《北京人》以北平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在经济衰败、精神危机中暴露出来的各种矛盾冲突,揭示了封建阶级经济和精神统治的崩溃和行将步入坟墓的命运,而新的一代正在艰难痛苦中崛起。作者把悲喜剧因素互相融合渗透,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把现实主义的追求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纵观以上《北京人》《日出》与《雷雨》之间的互相对比,无论是题材还是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的进步。《雷雨》着重写封建资本家庭内部的腐败和罪恶。周朴园残忍、专横、势利而又虚伪;繁漪受五四新思想的冲击,渴求个性解放而又身受周两代人的欺骗与蹂躏;周萍的自私、贪婪、怯懦和虚伪;鲁贵的贪图苟安、投机取巧而又奴颜婢膝;侍萍的悲惨命运,四凤的羞辱不幸等。《日出》从家庭来到社会,写的是大都市社会生活的腐烂和阴森。高级旅馆的淫荡、奢侈;下等妓院的痛苦、呻吟;社会恶势力的嚣张、猖獗;光明前景的将到、未到等。《北京人》写的是极盛一时的大家门第走向坟墓的过程。方生与没落、善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与丑恶、光明与黑暗等多种矛盾的交叉,在彻底否定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同时着重从封建阶级精神破产这一特定角度,对封建文化思想作了整体的剖析与批判,使《北京人》比《雷雨》《日出》呈现出更深刻的哲理性和更强烈的历史纵深感。《雷雨》着眼于家庭伦理道德的沦丧;《日出》矛头对准以金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的罪恶;《北京人》选择了独特的角度,从曾皓、曾文清两代人身上,披露这些用全套封建贵族文化所养育出来的人,连站立的力气都没有,除了没落便不配有别的命运。

在《北京人》中,曾家是没落衰败的封建社会的缩影,它表面上还维持着封建世家的阔气,可实际上矛盾重重,腐败不堪。曾皓是这个家庭的最高统治者,他冷酷、自私、顽固、守旧,妄图用封建诗礼来维持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随着曾家经济的破产,他对这个家庭已经失去控制能力。他明知自己的前途是坟墓,但又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于是一方面非常注意表面上的繁文缛节,故意夸大他的家长威严,另一方面又抓住棺材,拖住愫芳不放。可是,不以曾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终于击破了他为挽救本阶级所做的一切梦幻。最后,棺材抬走,儿子自杀,愫芳出走,落得个可悲的下场。他的儿媳曾四懿也和他一样,竭力维持封建礼教旧秩序,而历史的进程也使她与曾皓得到同样的下场。

曾文清、江泰是封建文化思想孕育出来的畸形产儿,封建阶级的腐朽思想、寄生生活,导致他们成为生命的空壳,会糟蹋粮食的耗子,会说话的废物。曾文清懦弱无能,沉滞懒怠,懒于动作,懒于思想,懒于说话,甚至懒于宣泄心中的痛苦。他被迫外出,也曾想改变自己的难堪处境,可是长期的封闭的剥削阶级生活,已使他像一只关笼中的鸽子,失去奋飞的能力,无力适应外面的风浪,只好回转来寂然自杀。江泰则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满腹牢骚,整天做着发财的美梦,吵得凶,可什么事也没有做。他们两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封建主义的有力揭露,同时,也说明封建阶级已后继无人,它们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从选材上看,《雷雨》存在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毛病。《日出》则不然,作家把眼光从家庭伸展到社会,把历史舞台作为展示都市罪恶的窗口。从手法上看,《雷雨》较多地运用了巧合、误会的手法,过多地注意那张牙舞爪的情节和动魄的场面,使得剧作存在太像戏的毛病。《日出》不再采用以上手法,而是多少人生的零碎便用多少色点来集成一幅人生图画,以表现作家的思想。《雷雨》严格按照欧洲古典主义三一律(即时间、地点、情节的统一)的原则来写悲剧,《日出》别出蹊径,把戏剧性同悲剧性结合起来。《北京人》和《雷雨》《日出》相比又有了新的变化,作者不再去追寻出人意料的情节和外在的激烈的冲突,而是加强剧作的写实性,加强人物内心冲突的再现,一切仿佛生活本身那样朴朴实实,人物是中国特殊国情里的人物,人物的思想也是带有民族特色的思想。曹禺在创作中国化的话剧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dd7777e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7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