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潜意识理论出发浅析弗兰肯斯坦的内心欲望

2023-09-27 10:40: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潜意识理论出发浅析弗兰肯斯坦的内心欲望》,欢迎阅读!
斯坦,弗兰肯,浅析,潜意识,出发



从潜意识理论出发浅析弗兰肯斯坦的内心欲望

在哥特式小说《弗兰肯斯坦》中,年轻的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创造了一个可怕的怪物,而在阅读过这篇作品后,许多学者和读者都将弗兰克斯坦视为怪物的,因为他给予了怪物生命。但是本文从佛洛依德的潜意识论出发,结合小说中的具体事件及弗兰肯斯坦的内心独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即:怪物是弗兰肯斯坦的化身,它不仅是弗兰肯斯坦的影子,更是他内心欲望的反映,或者说是他潜意识的产物。

标签:弗兰肯斯坦;潜意识;三个内心欲望 一、引言

18世纪末,英国文坛出现了一个小说流派——哥特小说。该派小说以神秘、恐怖著称,作品常以中世纪的哥特式城堡为背景,充满了超自然的力量和阴郁的气氛。著名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也创作了一些哥特小说,其中以《弗兰肯斯坦》1818)最为著名,小说在保留了哥特小说神秘恐怖特色的基础上,又抛弃了传统的哥特小说以哥特城堡为背景,以鬼怪故事为中心的做法,而将科学想引入其中,因此,《弗兰肯斯坦》又被认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幻意义的小说。

小说讲述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废寝忘食,通过实验造出一个人形怪物,这怪物知冷热,懂爱恨,和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但因其外貌丑陋,他为人类社会所不容。这使得他开始憎恨人类,不断犯罪,并最终与他的缔造者弗兰肯斯坦一起葬身冰海。

二、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活动比喻为一座海洋中的冰山,在他看来,意识只不过是海洋上露出水面的冰山之巅,而在水下面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巨大的冰山底部,这便是潜意识。他将人的精神活动分成三个层面,由低到高为潜意识、前意识、意识。在他看来,任何精神活动,若无法被意识到或经过努力集中也不能浮现于意识中,即属精神的最深区域——潜意识。潜意识中的内容主要是个人的原始冲动,本能欲望和感情。由于这些往往与父母、师长等所教授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相抵触,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所以被个人压抑或排挤到潜意识中去,而不愿和不能想起,只有在克服压抑的作用或压抑解除后才能进入意识,而只有在睡眠、做梦、催眠或精神失常时,压抑才会解除,人们才能意识到潜意识中的内容。因此,潜意识可以看成是人们被压抑的经验的储藏库。

三、弗兰肯斯坦的内心欲望

在阅读完《弗兰肯斯坦》这部小说后,很多读者都认为弗兰肯斯坦是怪物的父亲,因为是他给予了怪物生命,但是结合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本文认为怪物即是弗兰肯斯坦的化身,他不仅是弗兰肯斯坦的影子,更是他内心欲望的反映,或者说是潜意识的产物。弗兰肯斯坦在近乎疯狂的状态下创造了这个怪物,正如他所描述的:

但是在当时,我却被一股不可抗拒、狂乱躁动的冲动支配着,我好像已经失去了所有的灵魂和知觉,一心一意扑在这个工作上。不过这真的只是一时的神志不清,一旦这种反常的激动情绪平淡下来,我恢复原来的生活、工作习惯之后,我反而变得更加敏锐了。

正是这种疯狂使得弗兰肯斯坦内心的怪物被释放出来,也只有在此状态下弗兰肯斯坦的潜在欲望才会被真实的展现,如果他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理智便




会告诉他要控制和约束自己。

1)欲望之一:融入社会

弗兰肯斯坦从事科学学的研究走火入魔,忘记家庭责任和亲情,是一种人格分裂;而他在癫狂状态下造出的怪物,却总想接触人类并乐于学习语言和阅读书籍,恰好代表了他那分裂人格的另一半。 怪物强烈要求融入这个社会而且希望被人们所接受,也就是说,弗兰肯斯坦内心的第一个愿望就是融入社会,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认可。弗兰肯斯坦不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他的生活一直远离人群,大多数时间都是呆在家里 这使得他非常不习惯和陌生面孔的人相处,而且有意要避开人群,只与少数人保持亲密的关系在弗兰肯斯坦离开家前往英格尔斯塔德大学之前,他相信自己会完全和陌生人合不来在准备这个疯狂实验的期间,他独自工作在工作间,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是弗兰肯斯坦真实的生活,但与此同时,他内心深处渴望的是能够融入社会并占有一席之地。

这种欲望又是来自于何处呢?在潜意识理论中,有一个关键的因素便是抑制。弗洛伊德认为很多人将他们的痛苦记忆深埋在潜意识中,刻意的抑制自己不去记起。弗兰肯斯坦所描述的童年生活看起来很幸福,但是他也承认他父母的生活大部分与世隔绝,他婴儿时期的每时每刻都耳濡目染在自我控制的氛围中。尽管弗兰肯斯坦没有描述任何童年里的痛苦记忆,但是不难发现他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忍受着压抑之苦。

2)欲望之二:一个真正理解他的朋友 最终怪物没能得到这个社会的接纳,他继而又要求弗兰肯斯坦为他造一个女怪物。怪物做出了让步,只想有个同类能与他为伴。由此看来,当弗兰肯斯坦的第一个愿望无法满足的时候,他的愿望变成了拥有一个可以真正理解他的朋友。

从文章最初沃尔登写给他姐姐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多次承认自己没有朋友:但是我内心有一种渴求,至今无法得到满足,而这种缺失,此时我觉得是最严——玛格丽特,我没有朋友我非常渴望有个能与我产生共鸣、进行心灵交流的伙伴我太渴望有个朋友了在这汪洋大海之中,我是找不到朋友的但是当他认识了弗兰肯斯坦之后,沃尔登对这位客人的喜爱之情与日俱增,他告诉玛格丽特我早就想向他表示,我会非常乐意把他当作我情同手足的好朋友。沃尔登对弗兰肯斯坦的不幸充满了同情,而对方也表现出了对自己的好感和信任,这也可以从沃尔登的描述中看出:除我之外,任何人走进了他的舱内,他都会显得不安。为什么一个多年不曾有朋友的人会如此急切的想要将一个刚认识几天的人视为朋友?为什么弗兰肯斯坦又如此信赖沃尔登而且给他讲述他的秘密?这就要从他们身上三点相似之处说起:首先,两者都对奇幻的东西非常着迷,都有着获取知识的欲望,希望能够取得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支配权、从而克服人种的弱点。其次,在沃尔登的孩童时代,虽然他对航海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的父亲在临终遗言里让他的叔叔禁止他去从事航事业,即便如此,沃尔登最后还是走上了航海之路;同样的,弗兰肯斯坦小时候对阿格里帕的理论很感兴趣,而他的父亲只是告诉他不要去接触这类读物而并未进一步告诉他其中的原因,但最终,弗兰肯斯坦仍旧相信这些理论并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再次,他们都感到孤独,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他们的交谈中,沃尔登表达了他想找到一个朋友的强烈愿望,弗兰肯斯坦的回答是我同意你的想法正因为他们是同类人才会有同样的感受。虽然弗兰肯斯坦说他有一个朋友,当然,这个朋友指的就是克莱瓦尔,但是在他内心深处渴望的是一个能够真正懂得他的朋友,他渴望够和一个亲密无间的朋友产生共鸣,克莱瓦尔并不是这样的一个朋友,因为他




和弗兰肯斯坦有着不同的爱好:他对事物之间的道德联系着迷,而弗兰肯斯坦却被宇宙的奥秘所吸引。弗兰肯斯坦对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也有自己的一套衡量标准。3)欲望之三:死亡

虽然降低了要求,但是怪物的愿望仍旧未被满足,女怪物还没被完成就被撕成了碎片。最终,弗兰肯斯坦死了,怪物哭喊着也要去死。所以,死亡是弗兰肯斯坦最后的愿望,而且也是唯一实现了的愿望。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生存本能是最广义的性本能,与个体生存和种族绵延息息相关。死亡本能要将生命的物质重复返于无机的状态。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死亡本能派生出破坏和战争。它转向外部世界时,表现为攻击、憎恨和谋杀;而转向生命体内部时,又表现为自责,甚至是自杀。从文本中我们可以发现,怪物的生存能力是顽强的,怪物虽然不被接受,但可以继续存在下去,可是他不愿意如此。怪物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生命体,在他这里,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和生存本能会表现的更加明显,而恰恰他又是一个必然不被接受的怪物的各种本能需求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物不会被这个文明的人类世界所接受,他的出生就意味着他必然面对人的各种攻击和不解,死亡本能在这里将会因此而表现得更加带有攻击性。死亡是怪物的终结,当死亡本能转向外部世界时,怪物将其投射向他的创造者以及创造者的家庭。而当死亡本能投射到怪物自身时,怪物自责自怨,以致最终走向了自杀。

小说中的弗兰肯斯坦是矛盾的:在疯狂实验的过程中,他既感觉到厌恶又不能自拔,他描述到虽然出于人类的天性,我常常恨不得扔下手头恶心的工作,但是内心持续增长的迫切心情,却驱使我继续干下去。在怪物诞生后,弗兰肯斯坦甚至不能多看这丑陋的相貌一眼,他甚至想要千方百计的杀死怪物,也就是说弗兰肯斯坦一直不敢正视他内心的欲望,而且急切地要抑制自己。瓦尔登也在信中描述弗兰肯斯坦是一个有着双重自我的人:一方面他承受着痛苦的折磨,遭受着失望的打击,但是当他回归内心世界时,他就像一个头顶光环的天神,他的四周没有任何悲哀或愚念可以立足。现实的残酷和内心欲望的无法实现击垮了弗兰肯斯坦,他只有选择死亡来远离一切痛苦。

四、 结论

这么多年来,怪物始终没有被命名,当提及弗兰肯斯坦这个名字的时候,人们多是想起了那个头顶扁平如砖、颈椎动脉上斜插一枚生锈螺钉的肮脏怪物,而不是那个英俊正派的贵族科学家。这看起来像是个错误,但实际上怪物是弗兰肯斯坦内心深处三个欲望的化身,二者实为一体。

[参考文献] 1[英]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M .刘新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揭示人类心灵的[M .丹宁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3[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 .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e3aa3ef5d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