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大小

2022-07-08 04:21: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辩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大小》,欢迎阅读!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辩论,大小,影响

家庭教育对成长的影响

每个人从出生到成熟,都经历了一个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发展过程。在此发展过程中,除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外,还必须学习和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则、道德规范,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而这些规范、观念首先来源于人最初接触的环境———家长,家庭成员之间的道德个性、行为规范、家长榜样示范、家长的品德教育和引导,这一切都将为此时处于可塑性较强的学生阶段的子女去积极模仿、学习、认同、实践,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一套道德行为方式和一定的道德观念,用以调整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一个人进入社会,其品德的发展是建立在家庭德育的基础上的,由于家庭德育的基础性和影响的深刻性,这个基础就成为一个人品德发展的背景。一个人进入学校,进入社会,家庭德育并没有结束,它强有力地制约着学校和社会德育。这种制约,在重视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中国,甚至可以持续人的一生。典型的例子是许多老人的临终遗言,对子女来说是一部刻骨铭心的德育教材。

家庭德育在指导个体发展的方向、目标,形成个人理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直接满足受教育(子女)品德发展的需要,给予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培养的锻炼,逐渐培养和树立一种符合社会需要的、满足受教育者精神需求的人生观、道德观。家德育的实施者主要是家长,家长对子女品德方面的教育,如家长的政治态度、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人格及理想、对子女的期望和引导,都会对孩子产生教育和影响。同时由于家长和子女的血缘关系,家庭生活又是一种面对面的活动,基本没有心理距离,感情融洽,因此,家庭德育活动就极易对受教育者的立场、情感、生活态度和目标、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甚至是终生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一般的父母对子女都是抱有一定期望的,所谓“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便是天下父母共同心理。这种期望在家庭教育的早期以引导子女的兴趣发展、引导子女认识现实生活的意义为主,随着子女的年龄增长、学识的增加,这种期望的内涵也随之不断地具体和丰富。到了大学阶段,帮助子女树立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并用自己全部的生活经验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促孩子不断成长、奋斗,从而使子女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有价值的选择则是这种期望的最具体的体现和实施。纵观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人物成功的历程,几乎无一不受家庭的熏陶感染烙下家长人格的印痕,如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当然,这并不是说家庭德育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决定人以后发展的方向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等许多因素都会影响人的发展。但总而言之,家庭德育的这种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个体人一生的发展方向,形成个人理想、人格圈定了“底色”,并在个体发展中,与学校、社会共同作用,协调控制个体发展方向。家庭德育在促进个体发展的同时,也对社会产生间接影响和作用。

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日、德等,预防和减少犯罪,也愈来愈重视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中的伦理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美国教育部门曾呼唤全社会充分重视家庭教育,要求家长放慢生活节奏,多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要求家长在行为举止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在我国,教育界、心理学界、社会学界对家庭教育与子女成才、社会安宁的相互关系研究较多,结论是:重视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品德教育,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当前,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并把家庭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重要位置尤为重要

在我国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家庭在培养政治上有当家作主意识,思想上有民主科学精神,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公民方面的基础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重视。家庭德育通过陶冶人的思想道德,提高公民的精神文明程度和境界,进而提高劳动者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成为一个社会人,道德文化是不可能绕过遗传方式进行的,只能通过教育来传递,而家庭教育便是这种道德文化传递的起点和基础。同时,由于家庭教育(家长)和受教育(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其感情的亲近性和良好的教育效果,这种道德文化传递不但有利于保存人类道德文明成果,推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而且家长在家庭德育过程中,为促进子女尽快走向


社会,做合格的社会人,同时为使子女的思想品德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在德育过程中不断向教育者注入人类文明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道德和新的行为方式。 在外部环境因素中,家庭的教育成长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重要。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个体自诞生起就要依托于家庭而成长,家庭的教育成长环境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终生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成长环境可以奠定孩子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成长环境,会给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有专家研究表明,约2/3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家长本身有关,可以说是家长的心理问题在孩子身上的折射。视野狭窄、是非模糊的家长容易溺爱孩子;而缺乏责任感的父母容易漠视孩子的精神与情感需要。另一方面,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榜样与示范作用,如果家长本身有不良嗜好,有弄虚作假、精神颓废等不健康心理表现,其表率作用的负效应也是可想而知的。

家庭是孩子成才的第一驿站,是他们健康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和终身教师,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以及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父母所营造的家庭教育环境所决定的。而家庭教育环境主要是指: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等方面。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发育,使子女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健康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影响孩子成长的诸多社会因素中,家庭显然是最重要的,它是一个人社会联系出现最持久的一种,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又是居于稳定的一种主要家庭关系,长期以来,这种联系被看成是一种由父母抚养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子女。

每个人每天约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在自己的家庭中度过。家庭情绪是一个整体,每个家庭成员都不能完全独立,都要受到家庭整体情绪的影响。而对家庭中未成年的子女来说,家庭情绪的整体状况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尤其重要。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对比

人类社会出现了学校以后,它就成了培养人才方面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专教育场所,教育青少年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学校教育不但替代不了家庭方面的教育,还必须要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德育比较系统、规范,理论性强,而家庭德育具体、生动、现实性强。学校德育内容有限,而家庭德育无所不包。同时,家庭环境亦是学校环境之外的互补时空之一,学校德育影响在校园之外能否继续辐射和强化,有待于家庭环境的配合、补充。比较社区及社会宏观环境,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的补充往往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从上述家庭德育的特点中,不难看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德育的影响。大量事实证明,在学校健康成长的大学生,他们的家长一般都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德育,并在子女入学之后积极与学校配合,化学校的教育;相反,品德不良或染有恶习的学生,多数因为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以及社会德育要一致起来,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共同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否则,教育方向不一致,各方的教育力量就会相互抵消,这方面现实的例证很多。因此,没有家庭配合的学校和社会德,以及没有学校配合的家庭和社会德育,都不可能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e525bb169dc5022aaea00a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