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趋利避害的角度看道德判断

2023-01-05 00:27: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趋利避害的角度看道德判断》,欢迎阅读!
趋利避害,角度,道德,判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趋利避害的角度看道德判断

作者:乔蓓蕾 李顺雨

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05

道德判断的心理机制围绕情绪和推理这两种观点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从人类生存的本能出发,以进化的视角进行分析,认为道德推理和道德情绪都是与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需要相关,趋利避害的本能是人类道德判断最原始、最根本的驱动力。 关键词 道德判断 趋利避害 价值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Greene2003)认为,道德判断是人们依据道德准则或价值尺度对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和事件的道德价值进行评定的行为。道德判断的研究经历了哲学思辨、认知发展观、情绪驱动理论、社会直觉模型等一系列发展过程。近年来,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使用多种技术探究人类道德判断的本质,并围绕情绪驱动的直觉加工和认知驱动的理性加工进行了深度的研究,然而过分强调情绪驱动观点面临陷入了相对主义的危险,而认知驱动加工理论也无法解释所有的道德判断情境,例如道德失声moral dumbfounding)(Haidt2001)现象等。道德判断的本质究竟为何呢?本文的观点是,趋利避害作为人的一种本能,支配着人类的道德判断,是道德判断的核心心理机制。 1 趋利避害的生理学依据

趋利避害是人的一种生物本能。只有满足了活着和避免死亡两种条件,生存才能得以实现。生存在心理上体现为对生的渴求和对死的畏惧。避害使个体的生命得以延续,保持活着的状态;趋利使生物习得更强的社会生存与适应能力,以活得更好。具有良好趋利避害能力的个体便能在物竞天择的进化法则下生存,从而实现物种的延续与不断进化。 2 趋利避害的经济学社会学依据

趋利避害在经济学领域主要体现在价值选择上。动物的趋利避害行为已具有了价值选择的特征,然而这只构成人类价值选择的生物学前提。人类趋利避害式选择的范围远远大于动物,在利害特征方面不仅具有生物性同时也带上了社会性与经济性。人们总是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选择能为其带来更大价值的行为。作为一个社会性群体,人类对价值的追求并不仅限于经济价值,也包括社会价值。正如一些商业品牌在得到经济利润之后会投入一定的资金进入慈善领域,这一行为能够借助媒体的宣传提升其品牌形象与社会影响力,提高品牌价值,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也是较高级别的趋利避害行为的体现。 3 趋利避害的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依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趋利避害现象在婴儿时期就已出现,并可在1961年吉普森和沃克为考察深度知觉而设计视崖实验中寻找到证据:即使妈妈在另一边召唤,一些婴儿还是拒绝爬过实验平台以避免受到身体的伤害。妈妈能给婴儿提供食物、带来温暖与心理上的安全感,这是;而在平台上爬行时跌落则是。实验中在没有视觉深度的平台上,婴儿会迅速通过玻璃平面爬向妈妈;而当存在视觉深度后,婴儿拒绝爬向妈妈。

理学家认为,原始的味觉厌恶情绪是人类避害心理的根源,这种厌恶情绪使人免于摄入有毒或有害的食物,保障了原始人类的健康与安全,具有生存适应的价值(Zhong & Liljenquist2006)。厌恶情绪会对道德判断产生强大的影响,即便这种情绪有时是由一些与道德问题无关的一些事物引发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厌恶对象的范围也发生了扩展,人类从对原始不洁物品(如人类和动物的排泄物、腐烂的尸体等)的厌恶,扩展到对不道德行为行为的厌恶。

理性主义强调抽象的逻辑推理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把利益作为道德的基础,认为利益是人类道德行为最原始、最有利的推动力,认为道德判断是对几种道德标准进行评价与比较,最终作出一种有意识的价值判断的过程(Paxton & Greene2010)。

对于突出结果和突出规则的道德困境,人们的道德判断都受到禁止伤害他人这种道德准则的影响。道德判断受道德价值观的指引,研究表明,道德判断和经济决策一样,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和腹侧纹状体的活动是预期道德价值判断(如有多少人生还的比例)的指标,而右前岛叶是结果概率的有效指标(Shenhav & Greene2010)。

不道德行为可引发厌恶的情绪体验,厌恶情绪反过来也可以阻止不道德行为的产生,这种循环机制提高了个体的道德适应性。因为对不道德行为及其行为者的厌恶,个体会刻意与可能给自己及其所属群体带来伤害的个体或群体保持距离,这种避害的行为对个体的身心起到了保护作用,避免了不道德行为的发生,间接维护了社会秩序。 4 总结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趋利避害根植于人类的本能中,受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道德直觉的来源;这种本能的需要指导着人们进行认知推理,从而产生理性的判断。道德判断是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存在的,它必然包括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过程,由这三者才能共同促成道德行为。进行认知加工时,某些习惯化的判断会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神经联接,通过遗传固定下来,并以情绪为最直接、最快速的反应方式表现出来。人类从祖先那里得到了这些遗传,从而导致了不同情境中,认知和情绪的不同加工。

趋利避害是人类道德判断的核心心理机制,这一理论的缺陷是将人类道德的高尚性认为是自然选择和大脑活动的结果,可能导致人们处于不舒服的境地,但趋利避害理论将以往关于道德判断研究的各种争论找到一个支撑点,为解释和平复争议找到了出口。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f3ae8415b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0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