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音乐《维也纳的音乐钟》教学反思

2023-03-06 05:01: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三年级音乐《维也纳的音乐钟》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维也纳,音乐,反思,年级,教学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三年级音乐《维也纳的音乐钟》教学反思



三年级音乐《维也纳的音乐钟》教学反思

《维也纳的音乐钟》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三年级上册,第七课《钟声》的第二课时。本课作为一节欣赏课本应与《灵隐钟声》为一课时,但考虑到我校三年级学生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动性大造成音乐欣赏能力参差不齐,而且两首作品演奏乐器差异较大,不适合在同一课时介绍。因此,将《维也纳的音乐钟》设计为一课时。

通过分析学情、查阅大量相关知识,本人精心设计了这节课,现做以下几点反思:

一、反思亮点、发扬长处、发挥优势

2011版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因此我在本节课始终充当着“引导者”的身份。

本课导入环节,我播放了感染力很强的2016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视频片段《拉德茨基进行曲》,在鼓励学生配合指挥家杨松斯而拍手时,直观感受管弦乐的魅力,带领学生在心理上走进维也纳的金色大厅。

在学生参与、体验用钢片琴模仿管钟时,在演唱、伴奏、表情、舞蹈等多元化的表演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倾听音乐的习惯,体会《维也纳的音乐钟》所呈现的积极、愉悦的情绪。

在了解“回旋曲”环节中,设计了环环相扣的系列问题,如:“全曲乐师演奏了做少次”?“全曲各角色的出场顺序”?“出场顺序有什么规律”?全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在课程的最后,设计了扩展聆听本课的表演歌曲澳大利亚民歌《钟声叮叮当》感受美妙的钟声在空中回荡,轻声跟唱旋律,配合老师完成简单二声部合唱,共同创造一曲美妙动听的“钟声交响曲”并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二、反思不足、吸取教训、弥补缺憾

1加强自身文学功底。音乐欣赏课需要教师用最简单的语句描述最抽象的旋律,这对音乐老师的文学功底要求很高,而这一点我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已经在利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各类书籍,以后还将继续这个好习惯,相信随着文学功底的提升,我的语言魅力可以让音乐课更生动。

2、学唱、伴奏主部旋律环节,增加学生体验、表演时间。因为录课的紧张与授课总时间的限制,我在本课学唱、伴奏主部旋律的环节,进行的速度稍微有些快,没有给学生更多机会去体验伴奏,没有给学生更多时间去美化自己表演的主部旋律。欣赏课是感受音乐之美的课程,今后本环节我将留足学生体验、表演的时间,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真正体会和创作音乐之美。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三、反思疑点、加深研究、琢磨透彻

人音版《教师用书》中的《教学建议》里建议让学生认识并感受“音乐钟”(详见《教师用书》P107《作品分析》中介绍钟声的演奏乐器是“钟琴”(详见《教师用书》P108我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觉得本曲演奏“钟声”的乐器不应该参照教参上“音乐钟”或“钟琴”讲解。原因有以下几点:

1、“音乐钟”一般定义为会发出音乐的钟表。这个定义跟本课音乐与演奏乐器毫无关系。

2“钟琴”定义不准确,有的学说认为“钟琴”是指木箱上的金属琴键(详见百度百科“钟琴”)有的学说将排钟也称之为钟琴(详见百度百科“排钟”)。这两种定义差别较大。

授课时如采用“音乐钟”或“钟琴”来讲解,容易引起歧义。我结合管弦乐队演奏的视频,直观的让学生观看乐器样子,聆听乐器音色,准确告诉学生,演奏的乐器的是“管钟”。

四、反思重、难点,突出重点,化难为易

本课的重点是“体验《维也纳的音乐钟》所呈现的积极与愉悦之情;了解管钟音色特点;

能够模唱主题旋律;了解回旋曲式。”为了突出重点,我在细节上很下功夫,例如:为了加深主部旋律的印象,我设计了单独聆听主部旋律3次,学唱主部旋律3-5次,伴奏表演主部旋律2-3次,聆听全曲辨别主部旋律3次,共计11-14次强化。而且这些环节并不集中,减少了学生反复聆听的厌烦感,做到了遗忘前的强化。

本课难点“用钢片琴(代替管钟)演奏简单旋律(1 5? 1 5? )为主题伴奏;”。为了突破难点,我做了以下改进:

1、简化伴奏难度。最初设计的伴奏是学生敲击引子旋律(1 5? 2 5?,在自己体验过程中发现,这种旋律在演奏中很容易出错。特别是对绝大多数没有演奏经验,更没有很多练习时间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就更难了。因此,我改良了伴奏旋律(1 5? 1 5?,经过改良,学生基本上都能快速掌握。

2、设计了由易到难的体验环节。先是在了解音色时,体验敲击伴奏旋律,其次用伴奏旋律与教师共同演奏主部旋律,最后全班合作表演主部旋律。这样设计难度逐步提高,可以使学生适应的速度快、效果好,突破难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反思新设想,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整节课从设计到最终的呈现,我认为有两点新颖的设计:

1、结合本课,扩展欣赏相关音乐。本课的导入与结尾的铺垫环节,都欣赏了不同的作品。我觉得欣赏课是感受音乐之美的课程,直接用音乐去打动学生,比教师的千言万语效果都要好,更能帮助学生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2、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定义。本课有两处定义都是由学生自己推导出来的,一处是“管钟”的定义。设计引导学生分析管钟的演奏方式、音色特点、外表形状,推导出管钟是一件形状像管子,音色像钟声的打击乐器。一处是“回旋曲”的定义。设计了环环相扣的系列问题,如:“全曲乐师演奏了做少次”?“全曲个角色的出场顺序”?“出场顺序有什么规律”?全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fc48ef753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5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