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寄情传递中华传统文化阅读理解

2023-01-13 11:16: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折柳寄情传递中华传统文化阅读理解》,欢迎阅读!
寄情,阅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传递

折柳寄情传递中华传统文化阅读理解



要完成折柳寄情传递中华传统文化阅读理解,我们就要理解折柳寄情传递中华传统文化。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折柳送别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因“柳”与“留”谐音,离别赠柳可以表达挽留之意和依依惜别之情,所以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长期分离时,送行者常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最早以“杨柳”来寄托怀家恋土之情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雪霏霏。”说的是一个旅人回想当初离家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思念归家时,大雪纷纷满天飞。诗句像一幅画,把他在漂泊苦旅中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的《折杨柳枝》中:“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说的是郎君上马后不是取马鞭,而是反身去折杨柳。下马吹起横笛,撩起送行人惆怅的离情别绪。

唐朝时,京城长安近郊的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的人多到此地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时间长了,“灞桥折柳”便成了送别的习惯。李白的诗:“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和白居易的诗《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说的就是这个风俗。

“折柳”一词也寓含“怀远”之意。人们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


时也会折柳寄情。唐代诗人张九龄写有诗歌《折杨柳》:“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说的是一位女子折下纤纤的杨柳枝,用来寄给远方的郎君,虽然一枝杨柳并不贵重,但它代表了家乡的春天和自己的相思之情。

《折柳寄情》的表演,向世人传递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惜别怀远”之情,让我们与参加冬奥会的各国友人“今宵离别后,一起向未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061302a14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9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