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与宋代城市文化观后感

2022-11-05 01:19: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宋词与宋代城市文化观后感》,欢迎阅读!
观后感,宋词,宋代,城市,文化

宋词与宋代城市文化观后感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生活丰富,词以其特有的抒情手段与文体风格,恰逢其时地充当了表现这种新兴生活方式的最佳表现形式,而更重要的是社会进步推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也推动了宋词本身的发展。虽然关于宋词发展繁荣的原因很多学者都有所论述,但大都流于泛泛之谈,不能够深入,在此之前我对这方面一无所知,但在听完杨颖老师的这节课之后我对此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这就说明每一代文学都有它孕育乃至成热的土壤。宋词也不例外。词兴起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词发展到宋代,出现了白花争艳、万紫千红的空前盛况,显示出了极高的艺术魅力,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与汉乐府、唐诗、元曲相映成辉。仅收录在《全宋词》中的词人共一千三百三十多家,词作品共一万九千九百余首。 大批的作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促成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又一巅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其兴盛与繁荣,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宋词即是如此,特别是宋代新兴的都市文化,使宋词的繁荣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宋代都市文化为宋词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宋代都市经济的繁荣,从陆游“近坊灯火如昼明,十里东风吹市声”的诗句中可见一斑。都市商贸活动不仅直接体现了文化色彩,而且为都市文化的开展提供了经济支持,特别是为宋词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随着经济的繁荣,宋代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特别是市民阶层的壮大则


使都市文化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市民阶层成为都市文化的重要活动主体。这些都为词的繁荣做了充分准备,这样的都市生活在平时就已经很热闹了,若是在节日里这种升平气象就更加是显露无遗,人们更需要歌舞享乐,而词――这种恰好适合歌舞享乐的流行的音乐文学的发展繁荣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宋代都市文化扩大了宋词的题材内容。词的传统题材内容不外乎描写享乐与风情。虽然宋词中这类香艳之作为数众多,但受丰富多彩的都市经济、文化的影响,宋词开始出现了新的内容。如描写都市繁华的盛景之作。柳永那首描写杭城富庶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传说金主完颜亮就是读了这首词之后“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而柳永的《迎新春》则把都城汴京描绘得更胜杭城一筹: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晴景回轻煦。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仁宗朝“太平时”的“康阜”景象。又如描写市民节日欢娱之作,李遵勖就曾写过汴京元宵词:帝城五夜宴游歇。残灯外,看残月。都人又在醉乡中,更听漏初彻。行乐已成闲话说,如春梦,觉时节。人家重约探春行,问甚花发。元宵节午夜灯尽之后,“都人犹在醉乡中”,而其中兴致高者则早已预约去“探春赏花”了。这就可与前述都市节日游赏活动之盛相互印照。再如描写夜市盛况之作。夜市作为都市生活的特征之一,它与农村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有着本质的差异。晚唐五代已有夜市的记载,但大都时间很短,不能和宋代相比,即使在宋初,夜市也只能开到三更时分,入北宋中期后,夜市的时间限制基本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08f0aff5c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c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