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2022-07-30 22:37: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慈母情深》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慈母,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名称

《慈母情深》

课时

1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18课自读课文

概述

执教者 所属教材目录

本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通过讲述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我”《青年近卫军》歌颂了伟大的母爱。作者是梁晓声,作者重点写了母亲给“我”

教材分析

钱买书时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表达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无比的热爱。本文注重细节描写,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歌颂了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能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也在多次实际操作中对自读课文学习的方法已掌握,而且对自己的母亲都有深深

学情分析

的感情很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五年级的学生已学习过多篇歌颂亲情的课文,有助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还是浅层面的,不够深入。对“慈母情深”的深理解不够深刻,还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

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边读边思考的

方法 , 让学生学会学习自读课文的方法。 目标

过程与方法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抓住重点词句 , 体会母

教学目标 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目标

情感态度与结合生活的切身体会,能说出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价值观目标 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通过阅读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段,提高

重点

独立评析人物的能力。学习作者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难点

体会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本课主要采用谈话法、情境引导法、朗读法、等教学方法,此外

教学策略与 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情境创设和背景音乐的渲染,反复品

设计说明 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




受母爱的伟大。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阅读体验,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学习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复习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拿起笔边边做批注边思考,进入课文情境。

设计意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学伊始,引导学生与课题进行对话,让学生透过“眼睛”窥见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让学生在听读、朗读、思考、讨论

1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

爱迸发出了巨大的力量,在日常话导入,

生活中,母爱又是何等的深沉亮“深”这

啊,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

个题眼。

《慈母情深》,板书课题。

5分钟) 2 大家读完这个题目,觉得哪

个字最为重要,为什么?看到这

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钟)

3. 通过读自己的画的句子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母亲呢?

1. 让我们打开课文看看作者梁晓声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 积极思考,



与讨论,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重点感



2. 根据自己对

伟大。阅读出示任务一:快速浏览课文,描写母课文的理解,

是学生的个

亲语言、动作的语句(师生交流) 抒己见。

性化行为。



让学生在触摸文本语言的过程中,对文本语言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并注意珍视学

出示任务二:请同学小组交流,你最喜欢这些细节描写中的哪个句子,

一说你读后有什么感受。

自读自悟,品

三、精读课桃花潭水深千尺,慈母情深深几味、感悟母爱伟文,体会情许?现在让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画

的最感人的句子和你自己的感受感(10




钟) 四、音乐染,情感升华(10钟)

吧。

课文中的母亲是普天之下所有母亲的一个缩影,一扇窗打开她,必将打开一切母爱的情感闸门,音乐起《我的父亲母亲》插曲缓缓响起,孩子们拿起的笔,写下“我”的悔恨,我的心疼,我的感激,我的懂事,无论写什么,请千万记住,“妈妈”这个词语至少出现三次。



受,让学感受到自主阅读的价值。品尝到心灵乐。

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

思维延伸,发挥上,发表自想象,读写结己的意见,合。

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不仅能把对话引向深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还能引领学生再一次回到文章的整体,体悟文章的蕴蓄。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践,读写结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语言实践的场,充分体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0a937d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6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