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2022-07-11 12:54:5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最后

14《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

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2、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乡村教师韩麦尔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应征入伍,后来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 《最后以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出示目标:

1、了解社会环境的巧妙设置,探索故事之源。 2、品味细节描写的真实感人,体察情感波动。 3、分析人物形象的精心安排,思考塑造之因。

三、快速阅读课文理线索

鉴赏小说的三把钥匙是人物、环境和情节

1、解决疑难字词 诧异 懊悔 钥匙 惩罚 郝叟 祈祷 哽住 挟着戒 踱来踱去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找出课文的主要人物、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安排

2情节就是小说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情节被称为“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就是说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正是通过情节的一步步发展来完成的。以时间推移、地点变换为顺序,理出情节发展过程



一、上课路上(1-6) 开端

二、上课之前(7-10) 发展

三、上课之中(11-23)

四、宣布散学(24-29) 高潮、结局

3、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四、分析人物形象的精心设计,思考塑造之因

说到底,小说是“人的艺术”,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 通过人物形象的展现,深刻地表现一个时代主题。人物描写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1




1、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4)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2、你认为小弗朗士感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那里看出来?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3、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另外,小说表现的是法国人民的爱国之情,只要想想小弗郎士的变化及他的内心感受,就会自然的向导对小弗郎士的描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如: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写出了人物强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告别讲台的沉痛悲哀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如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钢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5、“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韩麦尔先生由于痛苦和悲愤,话断断续续地说不出来。如果说出来,可能是:“我要走了,再也看不见你们了。”“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语言,要永远做真正的法兰西人。”

6、“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如何理解? (本体是“语言”,喻体是“钥匙”。“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使人失去自由,任人宰割;“打开监狱大门”,使人重新获得自由。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亡了国的人只要牢记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心中就会燃起永不熄灭的收复祖国失地的斗争火焰,就会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7、探究: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2


8、归纳主题:《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敌人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最后一课》它虽不是惊涛拍岸的大海,却是碧波粼粼的小湖。都德以饱含感情的笔端,以自己所熟悉的普通人为描写对象,选择足以表现社会本质的日常生活场景,小中见大,把社会意义巨大的主题浓缩在一件日常生活的事件里,表现出深刻重大的主题。

小说写的可能是小题材,撷取也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却是生活内容的高度浓缩。它集中反映生活的矛盾和冲突,触及到生活的本质,迸发出绚丽的思想火花。它常常是以小见大,以小事件或小人物反映大的或感人的主题。所以阅读小说时,必须分析、概括出作品的主题。 9、剖析主题的方法: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②联系作品的典型环境的精当描写

③有时还须联系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的动机。

五、了解社会环境的巧妙设置,探索故事之源

1、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烘托人物心情 ③渲染某种气氛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2、在众多的环境中,影响韩麦尔和小弗朗士感情变化的是什么?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 解题: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0e4d319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