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与通信有关的典故集锦

2023-05-21 03:02: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与通信有关的典故集锦》,欢迎阅读!
典故,集锦,古代,有关,通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代与通信有关的典故集锦

作者:付祥东

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11年第11

青鸟传书

据《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派青鸟给汉武帝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烽火戏诸侯

我国自商周起在边防军事要塞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狼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西周时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褒姒看了果然开怀大笑。幽王很高兴,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没多久,西戎真的打到京城来了。周幽王赶紧把烽火点了起来,这些诸侯又当是在开玩笑,全都不理他。烽火点着,却没有一个救兵来。结果周幽王被西戎杀了,褒姒被掳走。 风筝通信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鱼传尺素

典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从此鱼传尺素就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鱼传尺素并不是说在活鱼的肚子里塞入书信,而是说将信放入鱼形的盛信匣中。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鸿雁传书

典出《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黄耳传书

陆机有一只爱犬名叫黄耳。当时陆机寄居在京城,很久没有家中的书信,他就试着写了一封信,用竹筒装着,系在狗的颈子上,让这只狗给家人送信。家人得到陆机的信,就写了回信放置竹筒内,又系在狗的颈子上。黄耳又从原路经过半个月时间飞奔回洛阳,把信交给陆机。 竹筒顺水

隋文帝年间南方叛乱,史万岁孤军深入剿匪,那时没有快递公司,只好把战报放进竹筒里顺水而下。据说邮筒就是这么来的。 飞鸽传书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二道金牌

抗金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在秦桧的挑唆下,一日内连发十二道金牌,将在前线作战的岳飞招回临安,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岳云父子绞死于风波亭上。数百年来,很多人认为这十二道金牌是朝廷调兵遣将的将令,是奸臣杀害岳飞的传令牌!其实不然。这种金牌并非什么传令牌,而是一种以最快速度传递邮件的特殊标志,是宋代多种通信证件的一种。据史料记载,金牌是用木头做成条状,长约一尺左右,周身涂满朱红油漆,上面篆刻着御前文字,不得入铺”8个黄金字。该金牌光耀炫眼,传递时急飞如电,望之者无不避影,日行500里,昼夜不停鸣铃飞递。可见,这种金牌与我们现在用的特快专递标志差不多。 [作者单位: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1121fce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a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