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2023-04-27 05:00: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欢迎阅读!
之事,教案,齐桓晋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教材分析:

《齐桓晋文之事》为必修五第四单元“以天下为己任”中的首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而且在论证的过程中又富有逻辑的力量。学习时,须用心体会。 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说理迂回,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但是,在单元三中学生刚学的《逍遥游》与本文同属先秦诸子散文。晨练四中古文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中爱民的思想,又与本文大有相通之处。再加上本学期学生刚在历史课文中学过孟子思想,文章中又有些有趣的譬喻,所以本文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效积累王、保等重点文言实词,之、以等重点文言虚词;能正确识别文中的倒装句等特殊句式;能准确翻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重要句子。

2、学生能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3、学生能总结并鉴赏本文中孟子善于设喻、迂回曲折、层层深入的的论辩特色。?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3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

1 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但是始终不受重用,然而他傲视诸侯,决不苟同,?晚年回到家乡讲学着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着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 3、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皆可成尧舜)

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二、一读通读课文,落实字音

胡龁 衅钟 觳觫 褊小 庖厨 忖度 舆薪 百钧 便嬖 莅中国 商贾 放辟邪侈 畜妻子 庠序 孝悌 颁白 无以,则王乎? 彼恶知之?

三、疏通课文,分层明意 问:划分层次,梳理大意。

(在划分段落,总结段意的过程中,强调重点实虚词和句式,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部分(开头至“无以,则王乎?”)

入题。孟子把与齐宣王的对话转到“行王道”上来。

第二部分(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主要说齐宣王有保民而王的基础,即不忍之心。 第三部分(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点明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四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五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

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四、作业

整理重点实、虚词和句式。

第二课时



一、鉴赏本文的论辨艺术 问题设置:

在孟子的引导之下,本想“霸道”王天下的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从本文中,你学到哪些论辩的技巧呢?(或者:你认为什么是孟子成功说服齐宣王的原因?) 明确:

1、避实就虚、求同存异的话题转换。

在先秦时代,“王道”和“霸道”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政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则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齐宣王于谈话始便问“齐桓、晋文之事”,显而易见,齐宣王有称霸的野心。孟子以“仲尼之徒无道齐桓之事……无以,则王乎?”这样一段立场鲜明的回答,不仅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了王道,成功地为下文能向这位君主游说自己的“王道”学说打下了基础。 2、化解敌意、缩短距离的心理战。

大凡高妙的游说者,首先要准确把握对方的心理,化解对方的敌意,掌握主动,然后再寻找时机,一举攻克对方。孟子要达到自己的目的,首先就不能让齐宣王产生反感。他把话题引向王道后,并未直接从正面谈王道,而用“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了行王道的基本条件。这样通过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的方式,在夸赞中讲道理,就化解了敌意,缓和了气氛,缩短了他与齐宣王之间的心理距离,为他自己及其“王道”学说能被齐宣王接受扫除了障碍。 3、取譬设喻、逐层推进的启发术。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21e31aed7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1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