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时候——读余秀华诗有感

2022-04-12 10:14: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不是时候——读余秀华诗有感》,欢迎阅读!
秀华,有感,时候,不是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不是时候——读余秀华诗有感

不是时候——读余秀华诗有感

我不再练习说话/不再跳进海底/不再总想把手上的疤痕遮盖 我知道/直到我死/都不是时候 ——余秀华 //

这是之前我在微博上看到的一句诗,当时深有感触,还在公众号上分享了一下。那条微博是一个快手的读书活动的录屏,点开可以看到女诗人在深情地朗读自己的诗句——实际上,有点太深情了以至于我一度纠结这算用力过度还是诗人情怀。当然,朗读本身确实让我产生了某种共鸣,所以我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激情的体现。

“直到我死/都不是时候”,引起了我的一种模模糊糊的情绪。这种情绪藏在不同表达之间的一些微妙区别之中。相比于“到死都不能说某事/某事”这样的纯禁止性表述,句子更多掺杂了一些期待:“我”在等待某个“时候”,我在估算这个“时候”,然后一直算到自己死,这个“时候”都依然没有降临。

说我“知道”,其实是一句叹息。 //

作者名字叫余秀华,看上去有点熟悉,于是去搜了一下有没有别人的作品。一看还确实是个名人——即之前已经火过一阵的“脑瘫诗人”。

我确实之前就已经知道这位诗人了,但我很高兴能够有这第二次重新认识她的机会。如果仍像之前那样带着“脑瘫诗人”的标签去欣赏这次读诗,

1 / 3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毫无疑问,视频中那种过于用力的表现会被我认为是残疾的一种体现,诗句中的情绪会被我认为是某种对于她残疾命运的反抗——这当然也是很有价值的思想,但是它与我之间的共鸣就消失了,共情被替换为同情。然而同情相对来说总是更短暂而容易被忘却一些的——这也是为什么我没有第一时间重新认出这一位诗人来。

两种理解之间,何者更贴近真实,不好判断;何者更容易成为一个新闻故事,或者优秀的语文阅读理解答案,我猜是后者。然而前者却更好地符合了我理解的“诗意”所应该包含的一些特质,有留白,有共鸣,有广度。

或者说,共鸣就藏在那一点留白里,广度就藏在那一点尽在不言中。 //

从这个角度看,一个缺乏诗意的人,比如我,往往致力于把一切事情全都一股脑子摊出来,显得既冗长,又没有想象的空间。这有可能是某种能力的缺失,也可能体现了我的某种自卑情绪——我并不确定自己的留白能为人理解,我没有自信自己没说出口的话能为人所知。

假如我要来写“直到我死/都不是时候”,或者让我来表达我上面那一串矫情的“等待与破灭”的解读,我大概率会写出一堆堆解释来(并附加防止被喷的例外情况说明),或者虚构出一个具体的故事来表述。

//

比如假设有一天,当在纠结应该写些什么的时候,一个人突然想到,也许自己应该写一封“遗书”——并非是那种要自寻短见的遗书,也不是那种分配财产的遗嘱,而是一个小小的文档,放在某个容易找到的地方,假如作者有了意外的话,大家就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它。

2 / 3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word可编辑



里面写下一些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法说出口的话;比如关于捐赠器官等问题的观点(虽然这可能不太有法律效力);比如没说出口的道歉与愤怒、思念与告白;比如对作出的一些选择的梳理和解释,哪些是考虑不周而犯傻,哪些是心知肚明的犯傻。这个文档不求法律效力,不求收获打赏,只有一个目的,即希望读到的人能多多少少更能理解作者多一点点。

有些内容写起来是顺利的:考虑到这个文档被适用的场景,很多话都变得可以说出口了。唯一的担忧在于,文档可能在没轮到到它出场的就意外被人发现,然后引发不能接受的尴尬。

但作者可能会发现,还有另一类内容,哪怕是在那种情况下,依然不希望为人所知——不,也许是希望为人所知(不然就不会考虑它们了),但却依然觉得不合适。是不是自己其实并不那么希望大家了解真实的自己,而只是希望大家知道一个更美好一点的自己?又或者,是不是有些话,直到人不在后依然只能给所有人带来尴尬,让自己为他人带来的困扰比自己寿命都要长?考虑到这些话都是对自己的剖析,一部分不适合为人所知的话,就意味着一部分不想为人所知的自己。

//

我知道,直到我死,都不是时候。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3ff19b733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e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