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恕诚《唐诗风貌》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2-04-09 07:17: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余恕诚《唐诗风貌》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
唐诗,风貌,练习,答案,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7. 第二段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及相关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

B. 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C. 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D. 中国古代诗人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但他们却不是政治家。

8.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B. 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

C. 鄙吝的诗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不过,有高尚


志趣的诗人的情志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

D. 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

9.本文为一篇学术论文,请你给本文拟一个标题。4分)



73分)CA项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B项,“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于文无据。D“不是政治家”有误,太绝对,原文是“可以不是政治家” 83分)CA “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错,原文是“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B项,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原文强调“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D项,无中生有。 94分)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40f805e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4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