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增汪伦》送别诗的诗意及鉴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2022-09-09 18:18: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李白《增汪伦》送别诗的诗意及鉴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汪伦,送别,李白,赏析,注释

【李白《增汪伦》送别诗的诗意及鉴赏】原文注释、翻译赏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意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突然听到岸上传来辞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李白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那么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鉴赏

诗人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诗人,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

1 / 3




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伦道: 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得诗人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诗人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表达,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 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 忽闻 二字说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诗人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诗人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诗人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诗人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迎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 做诗 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 劝君更进一杯酒 ,一个 一杯一杯复一杯 。诗人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 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 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 假设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2 / 3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后人爱用诗人的话评价诗人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 看似寻常还奇蝴 ,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表达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 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 忌直贵曲 。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 语直 ,其 脉露 ,而 不浅,味更浓,它 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 定于一律 的。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4354ae45b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1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