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

2022-07-11 22:06: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柳永》,欢迎阅读!
柳永



柳永(约987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白衣卿相、进士、宋代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最风流却又最坎坷的一代词坛高手。天性风流,才性高妙,由于父亲柳宜身为降臣,所以科场上失意,众红裙争相亲近;他不屑与达官贵人相往来,只嗜好出入市井,看遍青楼,寄情风月,醉卧花丛,怜香惜玉,直把群妓当倩娘。

。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倚危楼风细细》《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望海潮·东南形胜》《甘草子·秋暮》《定风波·自春来》《鹤冲天·黄金榜上》《戚氏·晚秋天》《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黄莺儿·园林晴昼春谁主》《雪梅香·景萧索》《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定风波·伫立长堤》《鹧鸪天·吹破残烟入夜风》《引驾行·红尘紫陌》《玉女摇仙佩·佳人》《彩云归·蘅皋向晚舣轻航》《古倾杯·冻水消痕》《凤栖梧·蜀锦地衣丝步障》《忆帝京·衾小枕天气》《女冠子·断云残雨》《莲令采·月华收》《二郎神·炎光谢》《鹤冲天·闲窗漏永》。

约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世居河东(今山西),曾为沙县县丞,在州郡颇有威信。父亲柳宜,出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南唐灭亡后,柳宜供职北宋,任雷泽县令,不久,改为费县县令、濮州任城令。柳永即出生于其父任所

淳化元年(990年)柳宜入汴京上书,授全州通判,柳永随父赴任。淳化五年(994年),柳宜以赞善大夫调往扬州,柳永随往,习作《劝学文》。至道三年(997年),柳宜屡迁至国子博士,命其弟携画像前往故里崇安,以慰家母思念,柳永随叔归乡。

咸平元年(998年)柳永居家乡,游览名胜中峰寺,作诗《题中峰寺》。柳永读到《眉峰碧》,甚爱此词,将它题写在墙壁上,反复琢磨。咸平四年(1001年),柳永尝试为词,作《巫山一段云·六六真游洞》,歌颂家乡风景武夷山,有飘飘凌云之意 折叠流寓江淮

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计划进京参加礼部考试,

北宋杭州意象图由钱塘入杭州,因迷恋湖山美好、都市繁华,遂滞留杭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咸平六年(1003年),孙何知杭州,门禁甚严,柳永作《望海潮·东南形胜》,前往拜谒。此词一出,即广为传诵,柳永亦因此名噪一时。

景德元年(1004年)秋,孙何还京太常礼院,柳永做《玉蝴蝶·渐觉芳郊明媚》,追忆陪孙何游乐情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柳永离开杭州,沿汴河到苏州,作《双声子·晚天萧索》;不久入扬州,作《临江仙·鸣珂碎撼都门晓》,追忆旧游,度过了青年时期的一段放浪生活。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入京师汴京。时北宋承平日久,都城繁华极盛:元宵,皇帝与民同乐;清明,郊外踏青;端午,龙舟竞渡;汴京风情,纸迷金醉。柳永凌云辞赋,将帝都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春闱在即,柳永踌躇满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及试,真宗有诏,属辞浮皆受到严厉谴责,柳永初试落第。愤慨之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发泄对科举的牢骚和不满,但对中举出仕并未完全绝望。不久之后,柳永作词《如鱼水·帝里疏散》,对此次应试的不利,柳永已不再介怀,对试举仍抱希望。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柳永第二次参加礼部考试,再度落第。同时,与相好歌女虫娘关系出现裂痕,柳永作词《征部乐·雅欢幽会》,抒发失意兼失恋的苦闷情绪。 天禧二年(1018年),长兄柳三复进士及第,柳永第三次落榜。

天圣二年(1024年),柳永第四次落第,愤而离开京师,与情人(或为虫娘)离别,作著名的《雨霖铃·蝉凄切》,由水路南下,填词为生,词名日隆。因漂泊日久,身心疲惫,柳永作《轮台子·一枕清宵好梦》,追忆却返瑶京,重买千金笑,感叹芳年壮岁,离多欢少

天圣七年(1029年),柳永返回京师,汴京繁华依旧,但故交零落,物是人非,触目伤怀,柳永又离开京都,前往西北。

明道年间(10321033年),柳永漫游渭南,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不久,至成都,时田况知益州,锦里风流、蚕市繁华,柳永作词以赠。出成都后,柳永又沿长江向东,过湖南、抵鄂州












景祐元年(1034年),仁宗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

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永闻讯,即由鄂州赶赴京师。是年春闱,柳永与其兄柳三接同登进士榜,授睦州团练推官,暮年及第,柳永喜悦不已。

二月,柳永由汴京至睦州,途经苏州,时范仲淹知苏州,柳永遂前往拜谒,并作词进献。九月,睦州知州吕蔚爱慕柳永才华,向朝廷举荐,因未有善状受阻。

景祐元年(1037年),柳永调任余杭县令,抚民清净,深得百姓爱戴。宝元二年(1039年),柳永任浙江定海晓峰盐监,作《煮海歌》,对盐工的艰苦劳作予以深刻描述。柳永为政有声,被称为名宦 庆历三年(1043年),调任泗州判官。时柳永已为地方官三任九年,且皆有

政绩,按宋制理应磨勘改官,竟未成行,柳永久困选调,遂有游宦成羁旅之叹。秋,柳永进献新词《醉蓬莱·渐亭皋叶下》,因有太液波翻等语,不合圣意,改官投诉无果而终。八月,范仲淹拜参知政事,颁行庆历新政,重订官员磨勘之法。柳永申雪投诉,改为著作佐郎,授西京灵台山令。 庆历六年(1046年),转官著作郎。次年,柳永再度游苏州,作词赠苏州知州滕宗谅。 皇祐元年(1049年),转官太常博士。次年,改任屯田员外郎,遂以此致仕,定居润州。 皇祐五年(1053年),柳永与世长辞。

少年柳永混迹于烟花巷陌中。51岁时,柳永终于及第,去过福建,留有《煮海歌》,对当时煮盐为生的民众给予了深切的同情。短短两年仕途,他的名姓就载入了《海内名宦录》中,足可见其在经纶事物上的天赋。可惜由于性格原因,他屡遭排贬,因此进入四处漂泊的浮生,养成了一种对萧索景物,秋伤风景的偏好。柳永常以宋玉自比,对此,不予置评。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谢玉英、陈师师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出殡时,东京满城名妓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谢玉英为他披麻戴重孝,两月后因痛思柳永而去世。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吊柳会,亦称为群妓合金葬柳七

柳家世代做官。柳永少年时在家乡勤学苦读,希望能传承家业,官至公卿。学成之后,他就到汴京应试,准备大展宏图,在政治上一试身手。不料,一到光怪陆离的京城,骨子里浪漫风流的年轻才子柳永,就被青楼歌馆里的歌妓吸引,把那政治理想完全抛在了脑后,一天到晚在风月场里潇洒,与青楼歌妓打得火热,而且还把他的风流生活写进词里:近日来,陡把狂心牵系。罗绮丛中,笙歌筵上,有个人人可意。”“知几度、密约秦楼尽醉。仍携手,眷恋香衾绣被。(《长寿乐》)当然,他也没有忘记此行考中进士的目标,只是他自负风流才调,自信艺足才高多才多艺善词赋(《击梧桐》),没把考试当回事,以为考中进士、做个状元是唾手可得的事。他曾经向可以的心上人夸口说,即使是皇帝临轩亲试,也定然魁甲登高(《长寿乐》)。不料事与愿违,放榜时名落孙山。他沮丧愤激之余,写下了传诵一时的名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宣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你皇帝老儿不让我进士及第去做官,我不做官,又奈我何!在词坛上叱咤风云,难道不是一样的辉煌?正是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京城的名妓都愿与柳永往来,京城名妓没有不认识他的。哪个妓女若说不认识柳七官人,就会被耻笑,都以结交这个当朝第一才俊为荣。可见,当时的妓女并不一定看重钱财,而是看重男人的才华。所以,东京城里的妓界流传这样的口号:

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名妓散尽千金,只求柳永与之一寝,求得一词一诗。所以,当柳永终于被人举荐到杭州去任一个县官时,消息传来,京城妓界一片呜咽。临行那天,没有别人送别柳七,全是妓女!柳七有词为证:

郊外绿阴千里,掩映红裙十队。惜别语方长,车马催人速去。偷泪,偷泪,那得分身与你! 红裙一词代指妓女,竟然排成十队之多,而且分别的话儿说不完,真个是长亭更短亭。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中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




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再度的失败,柳永真的有些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当时教坊乐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柳永为之填词,然后才能传世,得到听众的认同。柳永创作的新声曲子词,有很多是跟教坊乐工、歌妓合作的结果。柳永为教坊乐工和歌妓填词,供她们在酒肆歌楼里演唱,常常会得到她们的经济资助,柳永也因此可以流连于坊曲,不至于有太多的衣食之虞。南宋罗烨《醉翁谈录》丙集卷二就说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柳永凭借通俗文艺的创作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表明宋代文学的商品化开始萌芽,为后来职业地从事通俗文艺创作的书会才人开创了先河。

柳永中了科举,不曾想到他作的《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一句惹了皇帝,丢了官职。众所周知,进士是要皇帝御笔批准的,然而这词一日传到了宋仁宗耳朵里,宋仁宗很生气,便把柳永的名字从中榜名单中抹去,笑骂: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落榜后,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奉旨填词,何等潇洒! 折叠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凡有井水处,既能歌柳词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并且柳词可分俚、雅两派。

北宋仁宗时,有位名妓谢玉英,色佳才秀,最爱唱柳永的词。柳永才高气傲,恼了仁 宗,不得重用,中科举而只得个馀杭县宰。途经江州,照例流浪妓家,结识谢玉英,见其书房有一册柳七新词,都是她用蝇头小楷抄录的。因而与她一读而知心,才情相配。临别时,柳永写新词表示永不变心,谢玉英则发誓从此闭门谢客以待柳郎。

柳永在余杭任上三年,又结识了许多江浙名妓,但未忘谢玉英。任满回京,到江州与她相会。不想玉英又接新客,陪人喝酒去了。柳永十分惆怅,在花墙上赋词一首,述三年前恩爱光景,又表今日失约之不快。最后道: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赋,试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

谢玉英回来见到柳永词,叹他果然是多情才子,自愧未守前盟,就卖掉家私赶往东京寻柳永。几经周折,谢玉英在东京名妓陈师师家找到了柳永。久别重逢,种种情怀难以诉说,两人再修前好。谢玉英就在陈师师东院住下,与柳永如夫妻一般生活。

后来柳永出言不逊,得罪朝官,仁宗罢了他屯田员外郎,圣谕道:任作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从此,专出入名妓花楼,衣食都由名妓们供给,都求他赐一词以抬高身价。他也乐得漫游名妓之家以填词为业,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影响甚大。南北宋之交的王灼即说今少年”“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组)又说沈唐、李甲、孔夷、孔榘、晁端礼、万俟咏等六人皆在佳句源流从柳氏来(《碧鸡漫志》卷二)。即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也无不受惠于柳永。柳词在词调的创用、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象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都给苏轼以启示,故苏轼作词,一方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又充分吸取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从而开创出词的一代新风。黄庭坚和秦观的俗词与柳词更是一脉相承。秦观的雅词长调,其铺叙点染之法,也是从柳词变化而出,只是因吸取了小令的含蓄蕴藉而情韵更隽永深厚。周邦彦慢词的章法结构,同样是从柳词脱胎,近人夏敬观早已指出: 耆卿多平铺直叙,清真特变其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故慢词始盛于耆卿,大成于清真。北宋中后期,苏轼和周邦彦各开一派,而追根溯源,都是从柳词分化而出,犹如一水中分,分流并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5c98c034afe04a1b171de7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