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众文化

2022-12-25 00:23: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大众文化》,欢迎阅读!
大众,文化

浅谈大众文化

最近上课讲到有关于“大众文化”的一些东西,其实一直以来我对“大众文化”都比较模糊,社会上对于“大众文化”的争论也让我越来模糊,今天我就系统了看一些有关于“大众文化的”一些东西,并发表一些关于大众文化的看法。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大众文化蓬勃发展。流行音乐、香港搞笑片、台湾言情片、历史肥皂剧、好莱坞大片、时装showmusic video等等五彩缤纷的文化快餐盛行,在中国形成了一种壮观的文化景观,大众文化于是成为人们用来描述这一文化景观的常见词语。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中国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在90年代,此后大众文化也一直是国内理论界的一个重要话题。国内学者致力于大众文化的研究,并定义大众文化,比较权威的像金元浦在《定义大众文化》中的定义王一川《大众文化的含义》中的定义,还有陈刚在《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中的定义等等。涉及比较全面,比较容易理解的对大众文化的定义是:大众文化是在工业化时代、市场经济的导向下产生的,以文化产业为特征,以现代科技传媒为手段,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反映社会大众日常生活,适应社会大众文化品味并在社会大众中广泛流行,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和参与的意义的生产和流通的精神创造性活动和成果。具体来说,广告艺术、影视文化、流行歌曲、网络文化、时尚文化、消费文化、服饰饮食文化、街头艺术等,都属于大众文化,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大众文化的形式还将不断衍生。

大众文化有其自身产生的背景,具有其自身明显的特点。

1.大众媒介性。大众文化主要以报纸、杂志、书籍等机械印刷媒介和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量比以往文字媒介大得多,而且传播的速度也快的多。大众文化主要就是通过这些大众媒介去传输的,利用这种媒介成批的制作和传输大量信息并作用于大量受众,是所有大众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

2.商业赢利性。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以后才出现的文化形态,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介入使它获得与众不同的手段后出现的。它带有消费倾向性,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文化市场完全跟从大众的需求走,把满足大众的需求走为其发展走向的作为其首要目的。大众文化和市场紧密结合,赚钱成为大众文化产生发展的首要动机。

3.休闲娱乐性。西方著名社会学家洛文塔尔称大众文化是一种取悦消费者的商品。娱乐性是大众文化的又一特征,可以说是大众文化的中心。大众文化是日常的,使人能感受到愉悦性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竞争非常激烈,人际关系复杂,人们心里承受着过重的压力,所以渴望获得休闲和放松,以释放自己的精神压力和紧张。因此人们在接受大众文化的时候,只是为了娱乐和消遣,并不企图从中得到启示甚至是精神的升华。大众文化是一种软性文化,它消解一切意识形态,又十分迎合大众,以轻松、快乐的姿态赢得各个阶层大众的欢愉,而不是去追求精神的超越性。

4.强烈渗透性。大众文化的通俗性、愉悦性对大众产生了强烈的诱惑力,因而大众是自愿的主动的接受大众文化的。而且社会大众是大众文化的主体,们直接参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在大众文化作品中反复的出现,就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在大众思想深处扎根,使大众受其影响。大众文化有着强大而持久地渗透力,不断强化其所含观念在大众当中的影响。所以强烈渗透性是大众文化的一大特点。


弄清了大众文化的解释和特性之后,我觉得大众文化之所以饱受争议大概是因为其具有强烈的商业特性吧。很多人认为大众文化打击了高级文化的发展,使高级文化的发展受到了玷污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大众文化的明确的商业性。高级文化的具体形态我们暂且不谈,经典就是经典,无可磨灭,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现象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改变。

在不清楚大众文化的详细概念之前,我脑子里对大众文化的感觉就是“小沈阳和赵本山”,我觉得他们所体现出来的形式就是所谓的大众文化,但我一直不喜欢这样的大众文化。我觉得他们既不民俗也不高雅,我觉得苏州的评弹很好听,也觉得莫扎特的钢琴曲很优雅,原因在于我觉得他们定位很明确,能够给予我美的享受。这可能就是大众文化与民俗文化、高雅文化的区别。当然也并不是说大众文化不好,我觉得任何事物都该一分为二的看待,大众文化也有正负功能。 其正功能在于授予地位、加强社会规范、维持现状。这是陈龙的《大众传播学导论》给出的正功能,我觉得过于书面话倒不是十分理解。但其正功能应该是不用多说的,最显而易见的一点,其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欢乐和知识,就是最明显的一个了。

关于其负功能这些年一直吵得比较热的应该是一些暴力节目的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了。

大众文化影响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管是韩剧浪漫委婉,还是流行音乐的爽口直接,它们之所以如此在青少年中受到欢迎,被他们所接受,是因为编剧或是写词人非常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完全符合他们的口味。那些形形色色的与凭借自身天赋条件如美丽、温柔、机灵、醇厚和不可知的机缘巧合平步青云的一个个故事背后,恰恰证明了我们的社会对于经由个体奋斗和上进的成功的怀疑,是一种不经奋斗的个人突然间的发迹。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偏离,他们也就会淡化任何成功的取得都要靠个人的努力,而幻想着有什么奇迹发生在自己身上,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埋怨自己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不是生于达官贵人家。他们沉醉于那些富贵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中,并不惜代价的在现实生活中刻意或不经意的模仿,只顾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追求那种自我享受的生活方式,刻意追求生存的自我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奉献精神也逐渐淡化。

大众文化使青少年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行为失范。所谓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所产生的态度和体验,使人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而引起的心理状态。作为社会中的人,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实质上就是靠相互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作用来不断进步的。网络文化的出现打破了信息的单向传播方式,它是一个平等、交互、虚拟的世界,当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失落空虚的时候,会在网络世界里寻找乐趣,久而久之造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的心理倾向,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精神麻木和道德情感冷漠,并失去现实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断力。网络文化导致了青少年道德行为失范。青少年长久沉浸在网络中,会分不清什么是现实的,什么只是虚拟的。他们习惯了在网络游戏中打打杀杀,动刀动枪,在现实中有时一言不合,就把刀相向,酿成惨剧。每年全国都有很多这样发生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他们似乎忘记了或是忽略了在现实中的杀伤力,而沉浸在网络中而造成道德行为失范。

若说,在新媒介时代,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那么,开展大众文化引导发展同样急不可待。我们国家关于信息传达等级制度一直没有形成,也使得青少年一直暴露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一方面,我们需要积极发展积极向上的大众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667b319b7360b4c2e3f649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