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众文化

2022-03-19 13:17: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当代大众文化》,欢迎阅读!
大众,当代,文化

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

摘要:当前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大众文化喧嚣繁华,精英文化呈现出“水土不 服”的状态,由此而来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失衡状态和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向下的问题不断呈现。为构建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精英文化的大众化势在必行。

关键词:精英文化;大众化;现实意义

一、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

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下,可以将文化笼统地分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精英文化是与大众文化相对立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关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定义也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例如,国内学者邹广文认为,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科技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西方社会评论家列维斯认为,英文化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旨在表达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的文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精英文化就是指一定社会的知识分子所精心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1]

“精英”一词在《辞海》1989年版)有解释说:“指社会上具有卓越才能或身居上层并有影响作用的杰出人物。与一般天才与优秀人才不同,在一定社会里得到高度的评价和合法化的地位,并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有联系。因其散布预各行各业,从而可窥测社会分层现象。

我认为,精英文化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精英文化是指一定社会中的先进阶层(主要是知识分子阶层)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精英文化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由知识分子所创造、传播并分享的文化。狭义的精神文化更强调一种高层次精神追求,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和引导价值。而大众文化则是指由普通民众所创造、传播并分享的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分别具有以下特征:精英文化具有精英性或学术性、严谨性、社会性、引导性以及传播范围的有限性,而大众文化更多的表现为平民性和通俗性、随意性、娱乐性、迎合性以及传播范围的广泛性。

自古以来,文化就有雅俗之分,但是“雅文化”并不是精英文化的专属名词,同样地“俗文化”也不是大众文化的专利名称。对于“雅、俗”“精英、大众”之间的联系,要做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与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不论是大众文化还是精英文化,都有自己的“俗”“雅”都存在着由低至高、由浅入深、从粗到精的发展提高问题。例如,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水浒传》《西游记》等来自民间的小说,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的中的瑰宝;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文艺复兴时期属于通俗文化,到了现在被尊为经典之作。当然也有很多当年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现在却成为了文化糟粕而被抛弃。当然,这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是紧密相连的。我们要摒弃简单地以文化主体或文化受众为标准来区分雅俗文化,把精英文化与“雅”大众文化与“俗”对应起来的陈腐观念。但是,也不得指出,随着文化的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大众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趋势。例如平民文化、草根文化、山寨文化、甚至恶搞文化都在其中。尤其是现在盛行一时的恶搞文化,使得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流于低俗。大众文化是老百姓的通俗文化,是最直接地取材于群众生活的文化。人民大众是大众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沃土,因此,避免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中的低俗化,


同样是文化大繁荣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 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之路 (一) 精英文化大众化的原因

毛泽东同志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有过阐述,他指出文艺工作者的中心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这个问题本来是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列宁所早已解决了的。列宁还在一九五零年就已着重指出过,我们的文艺应该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2]而在当前消费社会的大背景下,大众文化的喧哗繁荣与精英文化偏安一隅形成强烈反差,由此而来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失衡状态和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向下的问题不断呈现。精英文化的大面积失守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整体上看则呈现出一种“水土不服”的状态。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比具有更强的教育价值和引导价值,承担者社会教化、树立价值典范的社会责任。精英文化偏安一隅的现状,必将使其社会功能及文化责任大为削弱。面对这种状况,精英文化的大众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二) 精英文化大众化的路径

坚持“从群众中来”尤为重要,之后更为重要的是“到群众中去”科学论的最终目的是用于指导实践,它的伟大作用不在于它是科学理论,而在于这个理论回到了实践当中,用于指导实践,改造社会,并在实践中不断的检验和发展自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精英文化也要坚持这个基本原理。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什么叫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絮叨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3]因此,精英文化应该借用大众文化动活泼、为受众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借助通俗易懂的文本,直接倡导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价值理想,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众的审美需要,同时引导大众文化走向一定的审美超越。

“刻意地追求形式上的精英,有时往往会固步自封甚至顾此失彼,今年来一些学术味、文化味浓的节目火爆荧屏,和它们放下架子,主动照顾大众的需求密切相关。学者喻国明在评价《百家讲坛》时明说,‘我想到一个词叫做雅俗共赏,现在理解雅和俗是两个词,我理解雅俗是一个词,跟恶俗相对应,包含着高雅的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又为社会普遍享用的文化产品就叫雅俗。„„把高雅的文化通达社会的时候,关键就在于突破两种文化形式之间的壁垒,就像女子十二乐坊打破了表演艺术和演奏艺术的壁垒,就形成了新的表达方式等等。[4] 三、精英文化大众化的现实意义

第一,精英文化的大众化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表现。 衡量一个社会先进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文化的普及程度,文化与社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互为对方发展的表征。精英文化注重精神意义的价值追求,它承载着社会的责任感,承载着人类的良知,起到引导社会发展方向的功能,到提升民族精神的作用,更具特别的价值和意义。精英文化的大众化能够逐步剔除大众文化中的糟粕,保存大众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建构一个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第二,精英文化的大众化有利于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消费文化的大背景下,受市场化的商品本性和商业原则的制约和操纵,众文化为了逢迎和取媚社会以及大众群体,其价值取向更倾向于娱乐性,甚至流于低俗化。例如,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火爆登场后,各地类似的娱乐节目也


纷纷呈现,如,江苏台的“非常周末”、浙江台的“假日总动员”、广东台的“欢乐有约”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模式,即漂亮主持+当红明星+捧场观众,节目形式不离搞笑+贫嘴+起哄。但这种消遣和娱乐只是一种精神的松弛、释放,而不是精神的追求。更有甚者,开始恶搞红色经典和英雄人物,在社会上刮起一阵歪风邪气。例如,小英雄潘冬子成了“富家子弟”,其父成了“地产大鳄”潘石屹;《雷锋的初恋》硬要给雷锋安上不伦不类的初恋情节,经典作品《林海雪原》中的英雄人物杨子荣被改编的匪气十足„„这些恶搞文化把红色经典糟蹋的低俗下流、面目全非。恶搞文化的出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严重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然,社会也呈现出许多经营文化大众化的典范,例如,由张艺谋导演的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方式将中国几千年来优秀的文化及精华充分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让人们充分感受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心灵的震撼。这才是我们的文化所应具有的价值取向,精英文化的大众化,才能更好地发挥精英文化的社会功能及社会责任,改变恶搞文化对大众文化取向的冲击,从而引导人们往更高的层次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精英文化的大众化必将成为一种趋势,在其大众化的过程中要高度警惕低俗文化的侵蚀,提升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促使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向着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韩大强.《大众文化的狂欢与精英文化身份的焦虑》[J].信阳师范学院学 ,2006,12.

[2]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854,人民出版社,1991,6. [3]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851,人民出版社,1991,6 [4] 宋研.《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之路》[J],媒介与文化,2007,8.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76cb59537c1cfad6195fa7c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