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及特征

2023-03-04 20:26: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及特征》,欢迎阅读!
大众,中国,当代,特征,产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及特征

作者:张玉婷 赵晓叶

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20

每个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土壤和条件,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认识和分析也应结合其产生的条件及其特征来进行整体性把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全面地把握大众文化。因此,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产生的经济背景、社会基础、技术支持和历史逻辑,了解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独具的政治导向性、人民主体性、社会民族性。 关键词 当代中国 大众文化 产生 特征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1 大众文化的概念

大众文化是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充分发展的产物,是当代大众共同参与实践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它是大众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把大众文化定义为:在大众社会的大环境下,资本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文化产业按市场的需求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传播手段和工具,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各种文化需求的具有商业性质的一种文化。 2 大众文化产生的社会条件

2.1 大众文化产生的经济背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马克思认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史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是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商品经济为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消费市场、运作方式、现实基础和基础性推进的作用。首先,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大众的经济支付能力上升,文化消费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种消费需求的转变为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消费市场;市场经济在塑造人的自主意识的同时还塑造了人的独立性和选择性,并对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现实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这为大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基础性的推进力量;以競争机制为主导机制的市场经济,人们的生活被紧张和压力等所充斥,大众文化满足了人们舒缓和消解压力、身心放松的内在需求。

2.2 大众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市民社会与民主政治环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方面,政治体制的改革为人们提供了民主自由的文化选择模式,人们内心渴望的能够独立的参与的愿望和意识,在政治上获得了支持。大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正是依赖于个人独立的文化体验,积极的文化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改善不仅提高了大众的政治地位,还提高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和文化的自主权,民主政治环境可以使他们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化,不再单纯地受意识形态的控制。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形式、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可见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 2.3 大众文化产生的技术条件:工业化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不断深入,为大众文化的批量生产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为当代中国特色大众文化的流通、生产、消费和反馈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现代大众文化是依托电视、电影、网络等负载工具的广泛使用发展壮大的,大众传媒、电子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文化的运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离开了这种多渠道化和媒体化的大众传媒系统,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也不可能成为现实。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大众文化的内容,也丰富了其展现的形式,可以说大众文化的传播手段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文化了。 3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大众文化与西方的大众文化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它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本身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所以它不仅具有大众文化的普遍特征,随着时间推移和发展,在逐步适应我国的社会环境后,产生了一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独有的特征: 3.1 政治导向性

当今中国大众文化的主体内容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民大众日常生活的反映。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内容、意义和过程都体现了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整体性运动,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事物具有矛盾的正反两方面,大众文化也不例外,尽管当今的文化具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文化本身的发展方向、发展内容和主要精神还是具有一目了然的正向性。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以及目的有相同之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追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在一定层面上与中国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吻合的。 3.2 人民主体性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反映着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实践。社会大众作为文化服务的基本对象,其生活实践构成了文化的主体内容,社会大众的追求和意志决定着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与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相适应,它的基本服务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大众服务是它的最重要的目的,它的存在与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素养相适应,致力于创作适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众品位的作品;作为大众文化直接参与的重要成员,人民大众的直接参与性主要体现在大众文化的消费上,除此之外,大众文化的产生、流通、反馈也体现出了这一点。总之,我国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作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反映对象,大众文化吸引并带动了社会大众的积极参与,秉承着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向,因而是真正具有人民大众性和社会大众性的大众文化。 3.3 社会民族性

金民卿认为:以民族精神为基点,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采用民族语言和风格,反映现代中华民族的生存生活实践。中国的大众文化经历了从西方移植到本土化的过程,在传入之初引起了中国大众的强烈反响,但随着中国大众对文化的追求也在不断地升华,他们越来越渴求能够反映他们自身的生活实践的文化,所以西方大众文化必须要根据中国人的文化品位、创造风格、生活习惯、审美取向等中国化了形式才能贴近中国人的生活实践。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在中国民族文化中植根,它的发展源于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 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4.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9350c03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d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