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导语

2022-05-05 07:21: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专栏导语》,欢迎阅读!
导语,专栏

专栏导语

作者:叶林

来源:《公共行政评论》 2016年第5



“创新” (Innovation)被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 Schumpeter)定义为“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的过程。创新活动囊括了产品、技术、组织等方面的革新,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Simmie,2001)。在新时期,公共治理面临日益复杂的环境和挑战,政策创新成为回应治理挑战的有力工具。特别是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战略下,政策创新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具(朱亚鹏、丁淑娟,2016)。

政策创新的一项重要特征是流动,包括政策决策和实行过程中的人员、资源和制度流动。比如,从空间概念上分析,创新活动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将促进合作关系(Cooperation Relations)、非交易相互依赖性(Untraded Interdependencies)、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以及衍生效应(Spi Off Effect)等复杂关系的形成(叶林、赵旭铎,2013);进而,通过区域集群效应,推动创新的发展(Potter &Miranda,2009)。从政策决策者的角度,政策企业家的流动对推动政策创新和政策扩散产生显著的影响(张克,2015)。不同类型的资源的流动也将带动政策的创新,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乃至带来全球范围的变化(Acs,2002,2003)。人员、资源和制度流动,将进一步地促进不同政策的扩散,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推动纵向政府之间和横向行政区之间的政策创新行为,促使政府做出理性选择,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本专栏的两篇文章围绕政策扩散与创新中的决策者身份转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展开讨论。周凌一和李朔严的文章《跨体制流动与政策创新:制度环境约束下政策企业家的身份选择———以西南省公益金融创新为例》主要关注政策企业家如何通过主动的身份选择来应对制度环境障碍,进而推动政策创新。由于我国的政府、社会、市场关系尚在转型过程,存在“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策系统。这篇文章通过考察西南某省政策企业家方先生推动公益银行的实践,提出了当政策企业家的身份从体制内转变为体制外时,其面临的环境约束会显著改变,体制外的社会组织通过改变权力结构、激励机制以及社会网络性质为政策企业家释放更多的行动空间,进而提高其推动政策创新的能力。此文的研究发现对在我国现有制度环境下政策企业家如何推动政策创新提出了一种选择策略。诚然,文中分析的案例可能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因素,但不失为为此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政策创新在不同地区、不同政府间的差异是朱多刚和郭俊华的文章《专利资助政策的创新与扩散:面向中国省份的事件史分析》研究的重点。本文从内部决定和外部影响两个方面分析科技创新资源、换届选举、面临问题的严峻性以及外部影响机制对专利资助政策扩散的影响,试图回答为什么有些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政策创新和为什么不同的地方政府会采纳相同的政策的问题。基于中国省级政府的实证分析发现,科技创新资源拥有量和面临问题的严重性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专利资助政策在省份之间的扩散,而以换届为标志的政治周期对专利资助政策的扩散影响并不显著。在外部影响因素中,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决策事件对专利资助政策的扩散产生冲击,而邻近效应和全国扩散模式表现并不明显。这些因素分析为我国的政策创新推广模式提供了深入的思考。

我国乃至全球范围的公共治理都已进入数字时代,新技术革命对公共治理提出的挑战更在深层次上要求了治理模式和公共政策的创新。一项新的公共政策的出台、试点、执行和推广,需要人员、资源和制度的合理性流动,需要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协调,推动政策扩散,促进政策


创新。本专栏的两篇文章是我国学者在政策扩散和创新领域的最新研究,以扎实的实证为基础,得出了合理的结论,指明了未来的研究发现。特此结集发表,以飨读者。

参考文献

叶林、赵旭铎(2013). 科技创新中的政府与市场:来自英国牛津郡的经验. 公共行政评论,5:36 59.

张克(2015). 地方主官异地交流与政策扩散:以“多规合一”改革为例. 公共行政评论,3:79 102.

朱亚鹏、丁淑娟(2016). 政策属性与中国社会政策创新的扩散研究. 社会学研究,5∶ 88 -113.Acs,Z. (2002). Innovation and the Growth of Cities. Cheltenha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

Acs,Z. (2003). Regional Innovation,Knowledge and Global Change. New York:Thomson Learning.

Simmie,J. (2001). Innovative Cities. London:Routledge.Potter,J. Miranda,G. (2009). Cluster,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ECD.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6adecde2d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a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