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课学习感悟

2022-05-08 03:51: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汉语语法课学习感悟》,欢迎阅读!
汉语,语法,感悟,学习

汉语语法课学习感悟

——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汉语语法

在学习了半个学期之后的汉语语法课程之后,我对汉语语法在大一的现代汉语学习基础上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一开始因为汉语作为自己的母语,我确实比较困惑为什么要把那些习以为常的语句进行反复的拆分或者进行层次分析、结构变换等。但是在课上的学习过程中以及在课后的学习中,我逐渐感知到了对于语法学习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谈一下我对于汉语语法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

首先是从广义的方面来讲,汉语语法在汉语推广上的关键性在于:语言的学习是交流的工具;而语法的学习是对于文化和中国人思维逻辑的肯定与接受。所以语法的学习才是汉文化推广的精髓所在。我会想到这一点是因为有一次,在课上,老师提到一点,就是在中文中对于“吃了吗?”的回答,我们可以说“我吃了”或者单纯的用“吃了”来表达已经吃饭了的意思;但是在英语中,我们首先不会用Did you eat?来提问而一定会用Have you eaten?来作为询问是否吃过饭的意思,同时回答不会用Ate或者I ate回答,而是用Yes,I haveYesNoI haventNo,来回答。这又让我想起了我在学习日语的时候,发现谓语动词是放在宾语后面的。比如说,“我吃饭。”在日语中的顺序应该是:“我饭吃。”我当时就开始思考,为什么同样表达一个意思,英语很注重问答句之间的关系,和中国毗邻的日语表达注重突出宾语,汉语则自身又存在着千变万化?

后来在读到,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美国的乔姆斯基提出的观点后,突然感悟到一点其中的原因。转换生成语法认为:人天生具备语言能力,这种语言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识别和加工出一套规则系统,并用这套规则系统生成出无限合乎法则的句子。此外,语言是由深层结构转换成表层结构的体现。我们虽然具有相同的深层结构,但是表现出来的表层结构却由于长久文化差异或者其他社会因素各不相同。

我觉得这也就是说我们在认同英语的同时,其实也是间接的接受了西方人的思维逻辑,接受了他们认知世界创造语言规则的方法。就像西方人对于理性的注重,他们在意语句问答的前后逻辑关系衔接。像刚才的Did you eat强调的是“吃”这个动作,Have you eaten?则是表达是否已经吃过饭了的意思。而且回答的时候一定会用“Yes”或者“No”来回应问句。他们的逻辑思维很缜密。而中国由于感性认知世界的习惯的存在,我们通常只需要表达出一层大概的意思然后通过联想的补足作用,就能够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一点在中国古诗中也有很大程度的体现。比如我们说感伤不会直接用“感伤”这个词,而是会用“秋风扫落叶”来表意。

所以学习语言也就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方法,而语法的学习则是对一种文化的认同。语的推广,我们不仅仅是要推广自身的语言,更是要推广中国人的思维逻辑模式。我们最终需要别人认同的并不是汉语的这个字,这个词的发音和写法而是需要别人认同我们对于世界,对于文化的感知方式。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自身先了解汉语对于语言材料加工的规则系统。

第二点,在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所运动的一些语法研究的根本方法几乎大部分都是源于西方的。虽然我们有像赵元任、陆俭明等语法大家的存在,也有语法八大家。但是回顾几种普遍的语法研究,比如: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转换生成语法分别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索绪尔、乔姆斯基。而在具体使用这几种语法研究方法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汉语的千年以来的积淀变化以及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很多时候西方的语法研


究很难总结归纳出汉语语法的规律。换句话说就是:西方的语法学并不一定适用于汉语语法研究。

我在课上感触最深的一个例子就是我认为泰吕埃尔提出的“配价理论”并不适用于汉语动词的研究。第一点,就像老师在课上指出的,在英语中确实是零价动词只和“It”连用;一价动词与一个名词连用,以此类推。但是由于汉语的灵活性,所以汉语动词的价并不能决定它在实际运用时候支配的名词数量。第二点,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我个人仍然觉得:“反对”这个动词是一个“二价”动词。因为我觉得无论是“A(人)反对B(事物)”还是“A(人)反对C(人)做B(事物);它的总体构架就是“某人反对某事”C(人)做的B(事物),它的中心语仍然是B(事物)。就算是老师讲的在中文中可以说“我反对政策”这个“政策”即可以是学校的政策也可以是国家的政策。也就是C是指向不明确的,所以C应该也算作是“反对”这个动词所支配的一个名词。但是就像上面提到的,C是作为修饰B的成分所在而并不是“反对”这个动词直接支配的一个名词。

除了这个例子之外,包括很著名的“陆俭明”先生和“刑福义”先生对于“像木头似的”这个语法现象的争论,我个人觉得都是由于西方的语法研究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汉语的原因造成的。(他们在分析的时候运用的是结构变换等研究方法。

综合以上两点,我想表达的是:我们要推广汉文化,汉语只是文化中一种表象,文化的深层底蕴在于“汉语语法”中体现出来的认知模式。就好比“唐诗”“书法”是一种表像,而写唐诗的时候对于世界感性的认知,以及在写书法时候内心沉静的状态才是汉文化真正的精髓所在一样。而要真正认知“汉语语法”规律法则,我们需要一套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语法研究模式或者方法。因为就像索绪尔在对于语言符号研究的时候指出的那样:一个语言符号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的独一无二性。如果它的意义能够被其他的语言符号完全替代,那么它的存在是没有价值的。同样,如果汉语语法的研究可以用其他语言的语法研究完全解释出来,那么汉语的语法研究是没有它存在的价值的。所以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语法研究系统才能够对汉语有不同于其他语言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除此以外,语法的应用还有一些现实中的实用意义。比如说,在汉语进入计算机语言的时候,法学的应用可以简化和方便输入。在心理学上,一个人表达时候的语法逻辑可以体现出这个人心理的状态。一般来说,人们会倾向于首先表达自己最在乎的方面,比如在孩童时代,想要得到一样东西,我们并不会说“我想要一只苹果”,而是首先只会说“要”一个字,接着学会了“苹果”就会扩展成“要苹果”或者“苹果,要”。这就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一个人的认知过程。有助于对于人的心理的研究。

以上就是我对于为什么要学习汉语语法的原因以及半学期课程学习的感悟的陈述。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879055532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c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