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练习

2022-07-21 17:16:3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桃花源记练习》,欢迎阅读!
桃花源记,练习



桃花源记练习题

1 文中第一段为什么写桃林的美好?(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

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2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桃林美景,至少用一种修辞。

答:你看那桃林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的

彩霞。地上的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的花瓣纷纷落下,就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3 第一段文字描写了乡间美景(桃花源生活图景),请从三个方面指出美好的含义。

答: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社会环境:和平安定 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4 桃花源人见到渔人为什么大惊?

答: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暗示没有外人来过,说明桃源与世隔绝久远。

5 桃花源人来到桃源之后,为什么“不复出焉”?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答:桃花源自由快乐,和平安定,他们不想再次被卷入外面的世界的纷争,再次受到剥削压迫和战乱之苦。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 6 渔人为桃源人讲述外界情况时,村人“皆叹惋”,试分析“皆叹惋”的内容。

答: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 渔人离开桃源时,村人为何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因为桃花源里的人们不想让美好的生活受到打扰,不想涉足于桃花源外的战乱分争,更不想像桃花源外的人一样饱受生活的痛苦! 8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试分析此人都说了什么?

答:一是说了社会的动乱黑暗及秦以后的变迁。二桃花源外是百姓的苦难。

三是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9 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鱼人的交谈都设计了哪些内容?

答:(1)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2)挑花源人告诉渔人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3)桃花源人向渔人打探的桃花源以外的世界的情况。(4)桃花源人叮嘱渔人不要告诉其他人有桃花源这个地方 1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看似普通的一笔有何深意?

答:突出了桃花源与世隔绝的时间长,外界变化大,可是却依然是一个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社会。 11、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是作者寄寓理想的圣地,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12、文章结尾用真实的历史人物刘子骥出来作证,有何目的?

答: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

13、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怎么看待这种理想?

答:作者所处的东晋末年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因此他期待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战乱,没有剥削、自由快乐、和平安定的社会。作者这一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这样的理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是一种空想。






14、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答:1)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2、反应广大人民的愿望

3、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对黑暗现实社会的批判

15、作者笔下的桃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没有剥削、压迫、战争; 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16、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花源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答:渔人离开时“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却“未果,寻病终”

1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答: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18“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答: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

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1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在写什么?作者写他的目的是什么?

答:“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20、本文的语言简洁而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答:“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之外五六百年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作者仅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几个字来概括。既体现了渔人与桃源人的交流,又让人无拖沓之感。“叹惋”二字言简而意深。 21“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他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的想象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用了这种手法,试分析。 答:“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的变迁和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2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答: 第一句是反映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繁,不堪重税,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花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 这三句话都暗示了社会的黑暗。

23、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也只是是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象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

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24、纵观全文,你认为《桃花源记》作为一篇美文,能够千古流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桃花源记一文构筑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反应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社会的批判、否定。而且文辞优美,线索清晰、行文层次设疑、引人入胜。

25、与当今社会相比,你喜欢桃花源的社会,还是喜欢现代的社会呢?

答:喜欢桃花源:因为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剥

削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定,人民安居乐业,自由快乐。

喜欢现代社会:桃花源带有原始农耕色彩,生产了落后,而现代社会高度文明,科技进步,交通不便,食物种类繁多,高楼林立,生活方便。 26、文中写“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文中联想到哪些人身道理和启示?

答: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有时可能会感觉无路可走,似陷入绝境,但只要坚持探寻,就可能绝处逢生,开辟人生的新境地。 27《桃花源记》故事离奇曲折,试举一例,说明故事之“奇”

答:桃林之奇:千百株桃林夹岸,其中竟无一棵别的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作为?

结局之奇:世外桃源消失奇。明明“处处志之”为什么去找时就迷路了,此村似乎不在人间了。

28、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答: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

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29、本文的线索和顺序是什么?按什么思路来写的?

答: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发现桃源—进入桃源

—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30、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

性的文字。

答: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8806c0e763231126edb115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