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骆驼祥子

2022-08-09 20:05: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学评论—骆驼祥子》,欢迎阅读!
骆驼祥子,评论,文学

《骆驼祥子》与鲁迅作品的相通点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鸿来、非我等笔名。满族正红旗人。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在北京底层市民的生活环境中长大。他在国外时,阅读了大量西欧文学名著,开始了小说创作。初期的作品,到了三十年代,他的创作渐趋成熟,终于在1936年推出了自己的典型代表作《骆驼祥子》

老舍写作大多为喜剧,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但是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的笑,而是笑中噙泪,除了开怀大笑笑出的泪之外,也有笑到深处悟出的泪,而且还有名副其实的苦泪,他不仅具有出色的喜剧天赋,而且拥有深广的悲剧情怀。在精心锤炼喜剧艺术并于其间掺入悲剧因子的同时,老舍先生也创作了一些悲剧主调的作品,如《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尤为出色的是小说《骆驼祥子》,也是是他自己最钟爱的作品。

《骆驼祥子》是以主人公祥子为明线,洋车为暗线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依靠自己力量生活的祥子,向往拉上自己的车,但在他的命途上,却是关山重重,难以翻越。历经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之后,终于一蹶不振,黯然生活。这部小说虽然在结构上不如百万字的《四世同堂》,但其却在相对较短的篇幅中表现了老舍思想的深邃,人格的成熟。他用广博的智慧看透世间复杂的关系,以深挚的同情了解人物矛盾,含泪微笑的姿态使读者在人生的浑浑噩噩中多了一些反省和深思,让人认识到如今生活的美好。

悲惨的同年、广博的知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三方面的因素使老舍在《骆驼祥子》中体现出了与鲁迅写作相通的思想性。这体现在:

.人物最大的悲剧不仅在于其命途多舛,更在于其个性的异化。《祥子》中那个认真、执着、勤勉、厚道的祥子经历了兵匪劫持、孙侦探敲诈、虎妞玩弄和小福子去世的打击沦为不知廉耻、不甘堕落的一副躯壳。例如:“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这时候的祥子是多么的精神,可到了最后“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而在鲁迅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祥林嫂:初见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到最后一次看见她,已经是:“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祥子与祥林嫂的生命同样坎坷,性格同样异化,所不同的是两人性格异化的方向:祥子成为唯利是图的老油皮,祥林嫂成为没有生气的乞丐。

.人物处境相同。鲁迅先生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莫名的压迫感和无力感,令人愤慨郁结而不知从何处释放,祥子在小说中给人的正是这种感觉。以鲁迅先生的《这样的斗士》为例,祥子如同那位斗士,手持正直和力量组成的长矛,但这“长矛”却无法伤到残酷的现实一分一毫,只能在一次次的出击中偏离既定的“目标”,锈迹斑斑。篇中道:“四外什么也看不见,就好像全世界的黑暗都在等着他似的,由黑暗中迈步,再走入黑暗中;身后跟着那不声不响的骆驼。” 从“由黑暗中迈步,再走入黑暗中”中可以看出祥子在走,在挣扎,在对黑暗的进行反抗;但是由于意志是盲目的,所有挣扎注定是没有结果,


最终还是回归于“无”,也就是“再走入黑暗中”。

.作者人格的矛盾性,鲁迅与老舍同样期盼光明,却也同样怀疑人性,希望与失望并存。 《祥子》中的一段说:“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可是,希望多半落空,祥子的也非例外。”祥子作为正义的、美好的象征被一次次打击,又一次次奋起,希望与绝望在这个人物身上不断地交替,正契合鲁迅先生在《希望》中对于希望的评论: “希望是什么?是娼妓: 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 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 你的青春她就抛弃你。

.给人的“冷笑”感。鲁迅名篇《药》中,“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深得很长,仿佛很多鸭。”拟兽的写法令人发笑。而在《祥子》中,虎妞假称“有了”的欺骗、对刘四自以为是的分析、怀孕以后的娇气,同然让人忍俊不禁。但是,这样带着幽默的描写无一例外的成为了其悲惨结局的伏笔,将结局同幽默联系起来,恐怕也只能剩下看穿世事“冷笑。

.有穿越时间的思想深刻性。关于鲁迅先生作品的思想深刻性,前人已经多有研究,人性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得到了精确隽永的刻画,自不必多言。而《祥子》在这方面也并不逊色:无论在作品背景的年代还是在作者一生生活过的各个时期,甚至今天,都不会缺乏祥子似的悲哀,因为那是人性与现实碰撞后自然而生的扭曲和变态,如作者所说: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又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只要有人的存在,懦弱、自私、善变是不会消失的!

一部好的小说,不但能吸引读者,更能表现社会的风气、价值观:《骆驼祥子》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浮夸下的丑恶,繁荣下的隐忧;也深深的表现了老舍和社会上有良知的人对于旧中国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愤慨;人性在这里得到了公正的评价:人是会随环境和时间而改变的,可谓是最为不堪一击的。这与鲁迅先生作品中对于人生的,社会的看法有诸多相通之处,值得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分析。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8bde1c0bb4cf7ec4afed09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