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生文化差异

2022-05-07 00:04:3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美大学生文化差异》,欢迎阅读!
中美,文化差异,大学生

中美大学校园文化差异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两国由于政治制度、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等的不同,大学校园文化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分析了中美大学文化帮助中美两国大学生之间的沟通、理解。

关键词:中美大学校园文化 美国大学校园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大学校园是社会文化的神圣殿堂,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产生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提。大学校园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单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和会进程中极其重要的开始,大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中美文化在政治制度、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本文从大学校园文化着手,分析中美两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中美文化差异,希望中

美两国能够互相学习、借鉴彼此的大学校园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尽量做到各取所 长,融会贯通,以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 中美大学校园文化差异基本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崇尚个人与注重集体

美国是一个文化与宗教的大熔炉,崇尚自由平等、自主独立、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正是因为美国人崇尚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式平等的,学生们可以在小组讨论中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怀疑老师的观点,与老师进行辩驳,课堂氛围轻松自由,师生之间平等相处,课堂上随时举手发言等等。我国高校校园的价值观则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一直受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熏陶,强调集体主义和权力差距。因此,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多数采取服从的态度,与老师和校方领导保持一致,而这种方式并不能使学生真正信服,可能会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相互理解。长此以往,不利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与传承。 二、独立与依赖

美国的家庭教育文化就推崇独立与奋斗。在孩子青少年时期,他们就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兼职来赚取零花钱,到了大学,他们基本上都能够做到经济上独立,完全靠打工赚取生活费和学费。中国的每家一个孩子的政策,催生了娇生惯养的家庭教育文化,所以中国的大学生大多是父母来承担生活费和学费的。很多人认为在大学期间话费父母的钱是理所当然,因为自己还在求学阶段,精力应该全用在学习上,而父母也认为挣钱供孩子读大学是应尽的义务,自己也不忍心看到孩子因为打工而受苦受累,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分的经济上依赖父母。 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美国素有通才教育的传统。美国大学强调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内在修养与伦理道德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在课程选择方面,以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让学生自由选择。丰富的学术与文艺社团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放松身心的好机会。中国大学强调专而精的教育模式,教育中相对注重“专才”的培养。专业设置完全依托市场需求,考虑更多的是就业等现实问题。尽管这样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就业,可是却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兴趣与内在心理需求。对于一些人文选修课,学生们则采取应付的态度,使得人文科学越来越得不到重视。务实的教育理念让大学校园内兴起了英语、计算机的“考证热”。功利性的大学教育也反映了目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发展


的不平衡。

四、创新意识与知识积累

美国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特点之一就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倡质疑精神以及面对知识的运用,鼓励学生挑战自我,进行科学艺术、技术等方面的实践。一方面,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认同;另一方面,美国校园给与学生积极探索创新精神的的高度肯定。我国高校仍摆脱不了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模式,相对强调知识的灌输与知识的积累,任然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关注了知识的记忆却忽略了知识的应用。很多实践环节只是走形式,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应试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社会意义,任重而道远。各国大学校园要认真继承以往以及别国的思想精华,不断反思并积极改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中美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希望我们两国的大学之间也能进行更多的交流,互相学习。使大学校园这个培养人才的摇篮,显示出强大的申明里和令人神往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黄俊官,试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J】玉林: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06。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

社,1999.

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905724e14791711cc79176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