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40]

2024-02-07 20:50: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40]》,欢迎阅读!
己亥,教学设计,40





《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己亥杂诗》(其五)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年新编)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第五首。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理解本诗的千古名句; 3、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 【教学媒介】PPT课件,班班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错字板书激趣,营造学习氛围

1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2、板书:已亥杂诗(把“己”写成“已”)

3、指名读课题,学生发现错误书写并指正(请学生讲解并总结“己”和“已”的区别和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 4、全班齐读课题,解释诗题

①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课前学生已经通过查字典和翻阅工具书,明白“己和亥”两字的意思,学生自己汇报:己是天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所以诗题就是1839年。然后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和查阅资料了解到这首诗是龚自珍在辞官南下,把一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

②在1840年,你们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吗?(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汇报:鸦片战争。) 5、简介龚自珍

学生把自己课前查阅并收集到的龚自珍资料在班上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 教师补充: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设计意图】虽然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平时缺少此积累。但为了不低估学生的潜力,我还是采用以学生课前搜集和预习汇报为主,教师补充为辅的教


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再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细心的习惯,以错字板书激趣,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走进文本。 二、初读全诗,整体把握

1、指名读,齐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2、听录音范读。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 吟鞭/东指//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 化作/春泥//护花。 3、学生再配乐读整首诗

4、解释本诗的重点词,试着翻译全诗。 1)重点字词的解释:

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也就是浩茫之意。

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

吟鞭:即马鞭;作者在途中,一边策马行进,一边吟诗,故言。 东指:出城门向东;

天涯:原意是天边,此指遥远的地方。

落红:落花,作者自况。龚自珍因被迫辞官回乡,故自比为落花。后一“花”字,当指一代新人。 2)翻译全诗: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5、思考探究

1)本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子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2)第三四句诗的“落红”和“花”该如何理解?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句诗用了拟人的写法,巧妙的表现了诗人的理想,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既是对新生命的赞歌,又是献身精神的象征,为后人广为引用。 6、主旨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心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虽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919862333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8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