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丧葬习俗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2023-02-21 14:02: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纵横丧葬习俗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欢迎阅读!
丧葬习俗,文化差异,中西,纵横



纵横丧葬习俗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中国的丧葬仪式复杂,与之相比,西方则相对比较简单。本文将应用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提出的价值取向,即时间取向和关系取向来剖析中西丧葬习俗中现象背后的文化差异。

标签:中国;西方;丧葬仪式;哭泣仪式;文化差异 中西方丧葬习俗流传至今,程序有所改变,但主要内容和思想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中西方丧葬习俗的不同反映了文化上的差异。

. 中国葬礼仪式

丧葬习俗源于灵魂不灭的观念,它是中国人的四大礼仪之一,亦是最为中国人重视的礼仪。中国自周代以来,丧事越来越为统治阶级所重视,形成一套繁而严谨的礼仪。典礼仪式是葬礼的核心部分,是千百年来文化的结晶。

1.1 中国丧葬仪式步骤

中国的丧葬仪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①停尸仪式:死者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一般来说,死者一咽气后就会被停在长子的正房堂屋里。

②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一旦确定人已死亡,死者的儿子,儿媳等同姓家族的后代,都沿着路哭喊。报庙仪式有两种作用:一是正式对外宣布某人已死;二是叫魂,就是子女们真诚的呼唤,希望能把父母的灵魂唤回来而使其复活。

③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④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在停尸的几天里,各地的亲友纷至沓来。

⑤入殓仪式:入殓有大殓小殓之分。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入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⑥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⑦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⑧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点。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⑨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殡当天,死者已经装殓入棺,并在户外搭起灵棚,棺材前面摆放着各种贡品,两边还有彩绘的面人。这一天,会有耍狮子,唱大戏或锣鼓唢呐的演奏。越热闹越风光,花钱越多的葬礼经常被人们津津乐道,也是评判子女是否孝顺的一个标准。

⑩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1.2 中国哭丧仪式

葬礼中的哭泣不仅是悲哀之情的一种表现和宣泄,亦作为一种介于语言和生理现象之间的符号,承载了诸多文化上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存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某些深层心理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葬礼中,哭泣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仪式环节和文化现象,其功能和形式均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葬礼上嚎啕大哭的场景被视作人之常情,请专门的哭丧队或歌师专事葬礼哭丧的习俗也并不鲜见。这就是中国传统观念中重宗族、重社群的思想。宗族是古代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血缘为联系方式的人们的共同体,作为社会的有机结构单位而存在。对血缘联系和族群联系的重视使人们形成了更倾向于群体表达而非个人表达的文化心理。同时,同样是出于血缘集团的观念,家中成员、尤其是长者的去世被看做是关系到整个家族的一件大事,且意味着原有的家族结构、人际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的变动和重构,因此,共同的参与和群体的表达在葬礼上便显得尤为重要。

.西方葬礼仪式

2.1西方丧葬仪式步骤 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西方葬礼提倡克己苦身,守斋禁欲而灵魂得救升入天堂[2,这种形式应经超越了死亡的浅层含义,让死亡蒙上了一层宗教的影子。西方的葬礼仪式一般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在家里或在教堂里举行,后半部分在墓地举行。教堂里的葬礼仪式由牧师来主持,通常包括祷告,唱赞美诗和牧师致辞;教堂外有黑色灵车,灵车应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面,后面跟着死者的家属。一般的西方丧礼只要最近的亲属和最亲密的朋友参加就可以了。葬礼的后半部分是在墓地举行的,有一个简单的入葬仪式,有牧师做下葬祷告,在英国,死者的头朝东方,表复活之意。之后送葬的亲朋好友依次为墓穴掩土。可以看出在西方仍以土葬为主,但是最近几年在宗教信仰允许的可能下,火葬也成为趋势,不管是那种葬法,葬礼的仪式是如出一辙的。

2.2 西方哭丧仪式的缺失

西方葬礼中是不提倡嚎啕大哭的行为的,至于群体性的嚎哭不已的现象对于西方人而言更是匪夷所思。这首先与西方基督教的文化传统有关——死亡被看做是灵魂与上帝之间的事项,葬礼则是灵魂逐渐接近上帝的过程,为了体认上帝的神圣、不过多的打搅抛去肉身并升华为精神的灵魂,必须要保持葬礼的肃穆与神圣。

三.中西方不同的价值取向

3.1 中西方丧葬仪式折射不同时间取向

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提出的价值取向中的时间取向可以分为三种:一是过(past-orientation)(present-orientation),通常注重短期和眼前。三是未来取向(future-orientation),这种社会强调长期和变化[3。过去时间取向主要存在于高度重视传统的文化里。这种时间取向的文化中的人们通常假定生命是遵从由传统或上帝的意志预先注定的轨道,他们崇拜祖先,强调密切的家庭关系。这就表现在中国人非常重视,崇拜祖先,尊敬老人,尊重老师,重视年龄和经验,因为这些方面都与有关,过去取向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故纵观整个葬礼可以看到对葬礼的重视程度和奢华的风气。而西方国家大多是未来时间取向。在这种时间取向的社会里,变化通常被认为是必要和有益的,而过去则是过时的,应当被抛弃的。所以西方的葬礼是简丧薄葬,重在安葬灵魂。

3.2中西方哭丧仪式反映不同的关系取向

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提出的价值取向中的关系取向可以分为三种:个体主义的(Individualistic、附属的(Collateral)或等级的(Hierarchical4。一般而言,中国葬礼的参加人员由这四部分构成:死者的子、媳、孙、孙媳、重孙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93d574755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