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2023-02-17 00:27: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西文化差异论文》,欢迎阅读!
文化差异,中西,论文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在选修英汉对比研究的选修课之后,我学到了许多关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只要分为两个大方面: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和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语言方面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果实,文化是语言的根系。主观认识及世界观的不同往往会影响到不同文化之间的词义传递。在英汉翻译中,我们会不可避免的遇到中西文化冲突的情况。文化背景不同,按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发生下列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外国人学汉语时,在成语方面,同样困难,说错了同样闹笑话,出洋相。例如;一所美国大学开办汉语口语训练班,由一男一女两位教师来教。他们的本族语都不是汉语。在初学阶段,教师用实物来教某些用语,他们用各种实物演示来教“这是什么?——这是书桌(椅子等)”之类的句子后,就着手教“这是东西吗”——是,这是东西“这样的句子。随后他们又教否定式的回答。这位男教师指指自己说“这是东西吗?”女教师摇摇头说:“不,你不是东西。”男教师又指指女教师问:“你是东西吗?”女教师又摇摇头说:“不,我不是东西。”当时有个中国人在教室里听课,他几乎忍不住笑起来。事过后,当事人告诉两位教师汉语中说人“不是东西”是什么意思时,他们的脸马上红了,很难为情。所以在我们学习别的国家语言的时候首先要理解他们国家的文化差异。学习语言背后 的文化才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风俗和特色,也会使我们的学习更一步的提高。

思维方面 的差异;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性的一种间接、概括

的反映。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思维在人类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是通过思维,人们才能认识自然、社会,从而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促进社会发展。所谓思维方式,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为了观念地把握外界事物,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以一定的背景文化知识、认知结构、风俗习惯和方法等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有机统一体。它内化于人脑中,成为发动认识与构思的内在机制。思维方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方式是指社会精神生产的生产方式。狭义的思维方式是指人类理性


认识的活动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或思维惯性,是一种相对定型化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思维活动样式、结构和过程。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作为特定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并且可以说是民族文化最深层次的部分。思维方式一经在人们的思维结构中固定下来,就成了控制思维活动的意识性机制,它以先行的模式规定着思维对象的选择、思维主题的确定和思维成果的存在样式,并以一定的活动组织主体的思维活动,以一定的层次和序列运用思维材料。

1. 中西不同的地域差异形成不同的哲学思维出发点。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在中国是以“普天之下”,“四海之内”来表达世界的。正因为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这也就决定了,中华民族要依靠农业来生存。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哲学思维的出发点从一开始就立足于人际关系。土地不能移动,因而靠土地维生的人比较固定地生活在一个地方,祖祖辈辈一直延续下去。总之,中国古代的封闭性和重复性,导致了人们哲学思维基点侧重于内部生活的圆圈及其圆满关系,也决定人们思维内容和思维方式的保守性、狭隘性。西方的哲学发源于古希腊。古希腊是个海洋国家,其境内土地贫瘠,农业发展受到限制。但古希腊有许多肥沃的山谷,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海岸曲折而且有很多天然港口。这个地理环境为手工业活动和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有利条件。手工业生产的兴起要求对加工对象及各种矿石等自然物的属性有较多的了解,由此逐渐形成探索自然的思维倾向;航海事业的需要导致了天文和气象知识的产生,而这种活动使人们接触并思索到更多的未知事物;商业往来则拓宽了人们社会活动的范围,并由于得失成败导致“审慎”与推理思维的发展。这一开放的视角环境及其社会生产方式,促使人们不得不注重对自身之外的自然物的思考和研究,并由具体困惑的产生和解决进一步形成了,了解宇宙及其对客观事物本质研究的欲望,从而决定西方哲学的思维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向对自然知识的研究和立足于自然及社会进行理性探索。 2. 直觉型思维和逻辑型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注重整体思考,因而借助直觉体悟,即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非逻辑的,具有重直观直觉的特征。西方思维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因而必然借助逻辑,在论证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 中国的整体型思维与西方分析型思维比较

在前面提到中国是一个封闭性的大国,在中国哲学中,整体型思维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最普遍,最基本的观念构成了传统思维方式的根本内容。西方思维方式的哲学基础集中体现于柏拉图对于实在和现象之区别的阐释。他认为实在是永恒的,没有时空的定位,可称之为共相或理念,它规定一切个别的事物,是绝对不变的,具有超时空的永恒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2102c6148d7c1c708a1457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