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doc

2023-01-27 19:06: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doc》,欢迎阅读!
圆锥,圆柱,反思,认识,教学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鞠泽朋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同时学生已经在直观上认识了圆柱和圆锥,这为本课的教学打下基础。



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方法,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来研究几何体,具体研究它们的数量、形状和相互关系。因此,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先回顾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特征,并说说是从哪些方面来研究的,旨在让学生回忆出上述的研究方法并按照这种方法来研究圆柱和圆锥。但在这一环节就出现了不小的问题。



由于我考虑得不够充分,在课件呈现时,我先呈现的是正方体,然后再呈现长方体,这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为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也就说从长方体到正方体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在学习时也是先学长方体再学正方体的,让学



生经历这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但是我将二者颠倒, 学生在回答时先说的是正方体,



也就是先从“特殊”入手。这就带来了麻烦,学生在说明正方体的六个面都相同, 条棱都相等后, 再来你回顾长方体时, 不能说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相同,

12

相对的棱相等。

这是由于学生的思维进入“特殊”以后很难再回到“一般”上。现在想想这确实是一个失误,对于“图形与几何”这个领域的数学知识确实应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来教学,而学生的思维发展也遵循这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我的做法违反了这一规律,导致课的一开始我就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了。



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先研究的是长方体,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和棱都一模一样,



接着发现正方体也是如此而且不仅是相对的面相对的棱,所有的面和棱都是一模一样的,如此让学生经历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但我的呈现方式将这一过程颠倒了过来,导致学生迟迟不能说出长方体相对的面和棱一样,进而不能引出“相互关系”这一研究对象。对于这一点,我当时很着急,因为这一环节所用的时间已经比预设的长了好多,我问了无数遍的还有其他什么发现,可学生连表面积、体积公式这些不是特征的东西都出来了,就是说不出这一点,我真的快急死了!后来实在实在是没办法了,时



间不能再拖了, 我只得直接提问长方体相对的面和棱有什么关系,



学生这才说了出来。

好不容易引出了研究方法,可学生在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时并不按照这样的方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法来研究,又说出了许多我没有预设的答案,而很多我想要的且书上明确写的却没有



说出来,这又让我乱了阵脚。于是我在引导时也没有按照刚才写下的研究方法,将圆



柱和圆锥的特征介绍得很乱,因此我感觉这一课整的上的好痛苦,也不知学生懂了没



有。



另外这节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在研究圆柱和圆锥时没有出示实物的圆柱和圆锥,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其次,让学生汇报证明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时候,没有让学生到讲台上去,



导致没有让全班同学都看到该同学的方法。



第三,在介绍圆柱的高时, 我为了说明两个圆心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



距离,用了字母



O1 O2,然后得出结论 O1O2 的一条高。但小学生对于 O1O2 这样的抽象符

号是不能理解的。 而在圆锥的高时, 我设置了一个多余的问题:



什么是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

的距离?其实我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圆柱的高, 但这一问题的提出就改变了研究的问题,变研究高为距离了。



第四,对于练习题中辨别棱柱为什么不是圆柱时,因引导学生看棱柱的底面不是一个圆,但我却将学生引入侧面,说它的侧面不是曲面,但它的侧面是不是曲面是值得商榷的。导师说其实下面有学生想说底面的,却被我的错误引导给压抑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979f514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c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